“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弊在賂秦...”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是作為中學背默課文。第二次再讀這篇文章已經是在互聯網上,是因為這篇文章被剔出中學中文科課程範圍內。兩次的閱讀,兩次不同的感受。
《六》是一篇議論文,是由北宋的詩人蘇洵所寫。文章的大意是希望藉著指出六國被秦滅亡的原因去諷刺當時北宋統治者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的政策,希望北宋當局有所警惕。
《六》是我第一個學習的議論文(文言文),而當時我們也被要求背默這篇文章。當時我完全沒打算要背整篇文章,只是寫了小抄,敷衍式背了幾句,就應付過去了(這亦是為什麼在開頭會故意把文句寫漏的原因)。我覺得這篇文章沒給我什麼特別的感受,只因為它是寫在教科書中,是課程內的,所以就要去唸。
因為這個爭議的緣故。我又再一次閱讀《六》,這次這篇文章給我的印象很深。可能是因為香港現在因為反送中運動而變得政治化吧,再讀這篇文章是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達對綏靖態度的不滿。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 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為了一夕的安穩,放棄自己本來擁有的。面對攻擊,只是一味的退讓,不去維護自己的擁有的,最終只會一無所有。當年六國是這樣,今日香港的公民社會又何嘗不是這個樣子?
面對中共一步步的壓迫,有些港人為了一夕的安穩,放棄自己的權利,任由公權力膨脹、自由的消失。當香港失去了與中國的不同,跟中國一樣的時候,不就跟六國一樣,被秦所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