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閒做了點兒吃的,順手把食譜發在臉書,不意引來朋友贊聲連連,《財訊》同事看到了,囑我寫一篇食譜,那就權當年尾加菜吧。音樂文章,下期再寫。
朋友多有善飲善吃精廚藝者,我是歎為觀止,自己只會弄弄家常菜。不過話說回來,家常也有家常的講究,那怕只是好好煮一碗麵給自己吃,日子便不致於過得太潦草。
家常麵之一:炸醬麵
會在自家做炸醬麵的,家家食譜都不一樣,都覺得自家版本天下第一。我家的炸醬麵,有爸爸版和媽媽版,兩者各有千秋:媽媽是蘇州人,外公家的炸醬麵,是江浙菜的細工秀氣,豆干筍丁切得細之又細,豬肉也是絞得細細的,質地綿密,甜多於鹹,配細麵吃。爸爸是東北人,炸醬用粗絞肉,肥肉多一些,豆干丁切成骰子大,鹹多於甜,配粗麵吃。媽媽版和爸爸版都好吃,但我自己做的炸醬麵,參考爸爸版多一些,不講究刀工,做起來比較簡便。
爸爸的炸醬,只用豆瓣醬和甜麵醬,不加其他佐料。炸醬只有絞肉也成立,按各人喜好,有人愛加筍丁、豆干、番茄丁、毛豆粒、杏鮑菇,都行,但是謹記:一定是先炒好肉醬,再把那些料「拌」進去。
一定買上好的白豆干,別捨不得。切丁,鍋裡一點油,豬油尤妙,炒乾。豆干轉為微黃,不再黏在一塊,就差不多了,盛起備用(2020/4/16更新:現在我都先把豆干蒸熟放冰箱,要做之前才切,這樣比較不容易變質,料理起來也更省事)。
喜歡吃辣就用辣豆瓣醬,我都買不辣的。講究的,一定指名岡山老牌。甜麵醬,也有老鋪名產。我是都隨便買,不挑牌子。
買三分肥七分瘦的粗絞肉,才能出油,拌麵方便。直接入熱鍋,不用放油。炒著炒著,肉會出水。炒乾出油,再下豆瓣醬、甜麵醬。我的比例是半斤絞肉加醬兩種各三大匙,喜歡鹹的就豆瓣醬多一點,喜歡甜的就甜麵醬多一點。講究的先用熱水少許把醬調勻,我都直接甩在肉上拌一拌。加了醬,轉中小火,避免焦鍋。
肉醬炒得差不多了,再下豆干拌勻。若有筍丁,也可以下一把,益增其鮮。綠竹筍上好,但煮筍費事,我買現成煮好真空包裝的沙拉筍,切丁拌進去,也好吃。
麵碼兒是綠豆芽、小黃瓜絲、蛋絲。講究的會把豆芽掐去頭尾,我懶得,洗洗燙熟就是了。小黃瓜絲一定要刀切,不要用搓板,否則濕爛一團,口感差矣。若喜歡番茄丁、毛豆、杏鮑菇什麼的,也都可以當麵碼,不必非和肉醬一起炒。
蛋絲不難做,也很快:平底不沾鍋淋少許油,熱鍋轉小火,蛋液淋下去鋪滿,加蓋悶一會兒。等它凝得差不多,不必勉強整片翻面,用鏟子畫十字切成四等份,分別翻面就行。兩面都熟就盛出,略略放涼,疊起來切絲。
麵也沒什麼學問,只要是白麵,都合適。麵煮好,講究的會先過一趟冷水,我是直接撈進碗,帶一點煮麵水好像也不礙事。但若是菜場買的現切麵條,煮出來比較黏糊,那就還是過一下冷水,不要嫌麻煩。
吃不完的炸醬放冰箱,若放了豆干筍丁,最好盡早吃掉,免得變味。半斤絞肉做的醬,兩人可以吃三四頓。
家常麵之二:蔥開煨麵
都說蔥開煨麵是「銀翼」的招牌,但我從小和大人一起吃的都是他們的雪筍肉絲煨麵,一吃四十多年。它和墊了松針的小籠包子、湯濃料鮮的維揚雞火干絲、手撕的風雞和切成方塊的肴肉,一起構成我味覺記憶的原點。於是每次去,點的仍是雪筍肉絲煨麵,對他們的蔥開煨麵,反倒印象不深,只記得湯是赤紅的醬油色。
自己在家,做雪筍肉絲煨麵就太費事了:綠竹筍得剝殼煮熟切片,肉絲得細切(超市菜場現成賣的肉絲太粗,得改刀),雪裡紅得醃,還要煮高湯。若要做煨麵,當然是蔥開。一鍋到底,料理時間絕不超過半小時,材料亦極簡:只要蔥段、蝦米、麵條。
以前買了蔥常常忘在冰箱裡,最後都蔫了。現在蔥買回來就先洗切,一半切蔥段,一半切蔥花,通通裝袋凍起來,每次抓一把下鍋,好用得很。
做蔥開煨麵最好用蔥段,但若只有蔥花也就蔥花吧,不妨事。「蔥開」的「開」就是開陽,蝦米也。我買主婦聯盟的蝦米,甚好,一大包擱冷凍庫,可以用很久。
直接拿煮麵鍋當炒鍋,熱兩大匙油,若有豬油,上佳。鍋最好是厚底,鑄鐵鍋頂好,比較不會焦鍋冒白煙。其實鍋底焦了也沒什麼,一樣煮吃,就是洗刷比較費勁。
轉中火,抓一把蔥段、一把蝦米爆炒,到蔥段半焦為止:一定要半焦,甚至七分焦,否則湯頭煮不到位。講究的,先爆蔥再炒蝦米,我都一起下鍋。蔥開爆好,不妨熗兩匙紹興酒提味,湯頭更有深度。
講究的,會先熬高湯。我懶得,白水煮蔥開,煮久了就是高湯了:鍋裡加水,滾沸轉小火,加蓋續煮十分鐘,至蝦米膨軟。水的量,要稍微慷慨一點,等會麵條會吸湯。
我常在這時候掏一掏冷凍庫,魚丸魚餃蛋餃之類,扔幾個下去一起煮,也讓湯多點兒味道。
嚐一下,湯差不多可以了,再下麵。江浙館子通常用雞蛋麵,我都用量販店買的細關東麵,關廟麵也可以,但要煮更久些。麵直接下在湯裡,滾沸轉小火,不加蓋,續煮八到十分鐘。對,一定要煮到麵膨湯稠,才是煨麵。這時候你就知道,水確實不能加得太少。
蝦米已有鹹味,不急著加鹽,先嚐一下。要是不夠鹹,也可以在碗裡先擱一匙醬油。
最後,把鍋裡的通通倒進碗裡,攪勻開吃。麵吃完,湯喝乾,出一頭汗,身心安頓。
(寫給《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