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克》是一部2020年美國黑白傳記劇情片,由大衛·芬奇執導,傑克·芬奇編劇,蓋瑞·歐德曼、亞曼達·塞佛瑞、莉莉·柯林斯主演,於2020年12月4日在串流媒體Netflix上線。
以下無雷:
你是否曾好奇過編劇這個職業?你知道編劇的人生都怎麼度過嗎?曼克是一部以電影編劇為主題的電影,描述傳奇電影《大國民》的編劇曼克維奇是如何寫出這部曠世巨作。
故事發生在1940年,但經常使用倒敘手法回到過去幾年描述過往的事情,這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電影,從科技、交通、建築到生活細節都還原了當時的情景,給人十足的懷舊風情。
電影時空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曼克在鄉下小鎮專心提筆寫劇本的1940年,另外則是他在過去數年間所發生的事情,例如他在片廠的所見所聞,如何認識報社大亨,以及中間的許多衝突。
本片的劇情不算緊湊,但事件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每一段回憶都有一個主軸,你可以清楚看到主角正處在怎樣的人生狀態,以及鮮明的處事態度。
我極度欣賞蓋瑞·歐德曼在片中的表現,如果要說《曼克》有什麼可看之處,蓋瑞·歐德曼所詮釋的曼克維奇實在太有趣了,不同於以往傳記電影的主角,他沒有什麼偉大的夢想,或對某件事情有憧憬並渲染給觀眾,都沒有。
他只是位歷經滄桑和風霜,活到中年還被當頭棒喝的一個人,說實在的很可憐,我作為觀眾都很同情他,但也被他在社會泥沼裡掙扎的姿態感動到一蹋糊塗。
本片將大國民所影射的對象給放到大螢幕,所以片中出現的人物在美國歷史上都是真有其人,如果你是第一次看這部片,可能會被諸多人名和複雜的人物關係給弄到有點眼花撩亂,加上本片與大國民有極強的連結,沒做功課很容易看到茫掉。
如果可以的話,先看過大國民以及背後的故事再來看《曼克》,或是上維基百科讀一下大綱和一些人物的生平,這樣看的時候頭緒會比較清楚。
論人物重要性,威廉 · 藍道夫 · 赫斯特是最重要的,片中也被暱稱為威利,先知道這號人物對於故事理解會很有幫助,再來就是1934年的加州州長選舉,有兩位主要人物也經常被提及,分別是代表民主黨的參選人厄普頓 · 辛克萊,以及代表共和黨的參選人弗蘭克 · 梅利亞姆,當然大國民的導演奧森·威爾斯也一定要認識。
有這層理解後,初次看《曼克》就能快速進入狀況,順順消化每一段的劇情,也能理解主角曼克維奇的心境轉折。
這是一部很有厚度的電影,不光講述好萊塢,也講述真實社會所發生的事情,其中的細節還能映照到現今的社會,也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從創作者的角度一窺他們是如何看待這樣的世界。
本片實在有太多東西可以聊,一些細節就放在有雷的評論,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先上Netflix點開來看,《曼克》推薦給大家。
以下有雷:
這裡主要針對電影裡的一些設定和轉折做一些討論,還有我對曼克維奇的一些想法。
《大蕭條的1930年代》
讀過歷史課本應該都知道經濟大蕭條這個事件,起於1929年10月24日的美國股市下跌,一直到1933年才逐漸恢復,但大蕭條所造成的影響卻深深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好萊塢面臨最直接的衝擊就是,人民手上的錢變少,用在娛樂的花費也減少,沒有觀眾進場,戲院和片商自然是經營不下去。
以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電影編劇可說是一份薪水優渥的工作,周薪可以是一般勞工階級的十倍甚至更多,從這點就能看出好萊塢產業對於劇本的重視,說實話,現在的台灣恐怕還不及1930年的美國如此重視編劇。
片中曼克維奇大多時候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些事情,大蕭條對他造成的影響非常有限,卻對當時的加州社會有劇烈的衝擊,人們的思想更左傾、更仇富,隨著州長選舉即將到來,一股改革和保守的力量開始抗衡。
整部電影的軸心幾乎圍繞著這場選舉,而曼克維奇自然也脫離不了關係。
《曼克維奇的叛逆本性》
曼克維奇儘管想法跟表達都很激烈,但人生觀其實是隨性的,他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也不喜歡朝某個陣營靠攏,當厄文 · 托爾伯格要求他捐錢表態反辛克萊,他不跟隨,當他弟弟希望他加入編劇公會跟著罷工,他也不認同,你很難判斷他究竟比較偏向哪種意識形態。
但他的內心裡卻是非常有正義感的人,曼克非常不恥米高梅的老闆欺騙和壓榨員工,同時也看不慣赫斯特明明是民主黨的人,也曾經發表過左傾的思想,卻醜化並打壓辛克萊。
曼克只是不喜歡被拘束、被命令,一旦你要求他做什麼事情,他便本能地跳到另一邊反駁你,而《曼克》中最大的一個事件就是這麼來的。
《激化的政治對立》
一句無心的玩笑話竟然啟發了厄文 · 托爾伯格,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使用片廠資源替特定候選人進行助選。他拍攝了一段Newsreel,一般俗稱新聞短片,於電影開播前放映給影廳內的觀眾,通常用來做政令宣導或資訊傳遞,但在1934年卻用來政治選舉。
短片裡由黑人和貌似俄國人的傢伙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甚至說出「如果那套在俄國能成功,也應該用在美國」這種激化意識形態的台詞,還有公路上的巨大看板、電台裡的假訪問,都能看出保守勢力那鋪天蓋地的資源投入。
當然事出必有因,作家出身的厄普頓 · 辛克萊提出了非常多左傾的政策,例如累進制的所得稅(富人必須繳更多的稅),還有提高遺產稅和所得稅,都是針對有錢人的政策,並且承諾發放補助給窮人和老人,甚至打算對電影業額外收稅,鼓吹電影製作脫離大公司等等,都踩到了許多人的痛點。
1934年的加州州長選舉可說是烏賊戰的先驅,各大媒體曲解並斷章取義辛克萊的話語,製作各種形象看板和假短片,雇用臨時演員打扮得衣衫襤褸支持辛克萊,將他的政見與共產主義連結在一起。
這麼做的確非常有效,當年的共和黨參選人弗蘭克以125萬票大勝辛克萊的90萬票,選舉後辛克萊也退出了政壇。
《雪利之死》
作為短片導演的雪利在廣播上聽到辛克萊認為假採訪影片害他輸掉選舉,內心是萬分的自責,他不曉得這件事情竟然如此嚴重,加上自身病情的惡化,決定自尋短路。
當初在放映室看粗剪時,雪利還不太相信人民會買單這樣的短片,但曼克維奇馬上就知道自己鑄下大錯,不僅跑去跟厄文協商,還跑了一大段路去找準備離開米高梅的瑪麗恩,要她打電話給赫斯特轉達假消息。
從這點就能看出曼克維奇對於社會脈動的掌握是非常精準的,儘管他看似浪漫不羈又長期酗酒,卻能提早明瞭假採訪影片對社會的影響力有多大。
這場選舉的結果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雪利的死給曼克維奇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儘管不完全是他的錯,但說到底還是自己的胡說八道給了厄文靈感,富有正義感的他自然是無法原諒自己。
《影響後世的振筆疾書》
曼克其實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厭惡,他很討厭自己那自作聰明的個性,為了機靈而機靈,為了博取眾人的目光而把自己變成小丑,但作為一個文人又無法抑制自己對世界的鄙視,那些不真誠的、矛盾的、虛偽的事情就像一張白紙的黑點,足以讓他的強迫症發作。
他並非不了解電影的力量有多巨大,但他對創作的態度一直都抱持著相當程度的疏離,就像開場沒多久的編劇會議,明明截稿日就快到了,但他們依然嘻笑玩樂,到了辦公室才即興發揮,甚至讓一個剛來的菜鳥做結尾。
1937年在聖西蒙晚宴廳所發生的事情,徹底改變了曼克維奇對自己的看法。
他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最有權勢之人的座上嘉賓,他也挺得意的,儘管曼克無法掩蓋自己對米高梅老闆梅耶的鄙視,卻無法用相同的態度面對赫斯特,就算他心底知道這兩人是一丘之貉。
這些握有資源和權力的人暗地裡掌控了許多事情,也幹了許多骯髒事,這些曼克都看在眼裡,最後受不了良心和性格的折磨決定趁著醉意一吐不快,也終於認清自己的真實面貌。
我認為曼克很早就知道自己只是個猴子,在他弟弟喬找他罷工時,他就清楚知道自己這件事,「不要為你應得的福利抱怨,不然他們會給你好看」,只是他不會用這麼醜陋的字眼形容自己,但跟赫斯特翻臉?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將赫斯特的人生寫成電影,可以視作曼克這樣的小人物對一個大人物的吶喊和批判,但也是對當代社會的一種解構,他聲稱自己沒有刻意要影射誰,可以說對也不對。
大國民的主角凱恩跟赫斯特有高度的重疊,任何看過劇本的人都知道怎麼一回事,但這其中也包含了曼克對於許多事物的觀察和見解,作為一個藝術品,本來就有許多解讀空間。
人會死去,但作品會留下,在2021年的今天,大國民這部電影跟赫斯特有沒有關聯其實也不重要了,曼克一直都知道電影的影響力有多大,遠遠比操縱選舉還來得大,甚至可以說,他用自己的方式替赫斯特的人生下了註解,以時間的洪流來看,曾經富可敵國的赫斯特也只不過是他的創作參考,真正留下些什麼的是曼克,而非赫斯特。
在電影的最後他選擇著名這個劇本,讓全世界知道是誰創作了這個故事,這是一個微小的舉動,卻是一個編劇、一個劇作家所能做到最有力量的事情。
《曼克》這部電影乍看之下平凡無奇,但細細品味後,其實是很有趣的傳記電影,我認為比大多數的傳記片都來得精采,就算先知道劇情也無訪,電影裡的對白和弦外之音都夠觀眾慢慢探索。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