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進入三級防疫!從家庭群組傳來消息時,我正在打掃,趕緊讓手機連上中央指揮中心的直播,說來慚愧,這是第一次聽完全程。
回想2020至今的生活練習,對於在家工作已經掌握自己的節奏,然而,上週到東部僻靜一週返回西部,卻在這個時間點遇見疫情的爆發前奏。說是沒太大受影響,也沒有這麼置身事外:這一週的占星個案延後或調整為線上、咖啡店或友善自由工作者的空間不能去了、今年氣候炙熱缺雨,使得將近五年的無冷氣實踐有些動搖、因為外帶或採買家裡的垃圾量成長不少,種種發生,回到現實環環相扣,亦更需要去照料自己的內在,以進一步柔軟、有機的意識與行動,讓生活重新進入新的規律。
除了疫情,同時感覺到身體因為整體乾旱帶來的「 渴望 」;渴望水也渴望流汗,傷腦筋的是又不能去游泳,竟就變得越來越喜歡喝水,而每天洗澡,總是處在又珍惜又貪心的心情,像個孩子一樣。都還沒提到停電呢。種種,種種,又是連串的發生。這次再也沒有人可以「 無關 」,沒有人是「 旁觀者 」了。
看見各種訊息 / 移動充滿恐慌,知道已經很好了,也不免有些連帶的波動,心想可以說點什麼、可是如此處境當前,說什麼都不太有真正的益處。什麼可以穩定心神呢?又有什麼是可以令人轉移焦點,別繼續餵養焦慮 / 恐懼呢?今天在聽完指揮中心的報告跟記者問答之後,突然覺得,啊,就是集體團練:對於知識 / 資訊的求證與辨識能力,加上使用身體擴展經驗,進而尋找到合適的花時間方式啊(日常比例規畫)。
想到大學時期,一門課叫做「 資料蒐集 」,以及當要做一個行銷企畫,即便在很稚嫩的情況底下做研究,也會分成「 二手資料 」與「 一手資料 」。放到當前的媒體資訊 / 接收習慣來看,事情變得挺有意思的(也包含網路各種破碎訊息)。回想一下,你的每一天接收的內容是屬於「 二手 」的、還是「 一手 」的?那些你做的、說的、想的(身 / 語 / 意)是看著別人來複製貼上、還是選擇由自己來體會、來開展的?
當然事情也不是這麼極端,科技社會對於原創的定義亦不可同日而語;而是時代當前,知識 / 資訊對你來說是「 跳板 」還是「 障礙 」?這一切太不容易了,但是正是這位疫情主考官,要來問問人是不是夠認識自己?人是不是可以在應變之下也去探索調適空間、重整自我條件?人在這些擔心受怕之後,真正想要的生活 / 展望又是什麼呢?到了未來往回看,如今經歷的可能是全方位的改變。
知識 / 資訊與恐懼處在一種複雜的牽制裡面。因為我的有限,需要什麼樣的訊息、也因為我的有限,不需要什麼樣的訊息、要知道多少才夠、批判能力要用在哪裡等,都在講究均衡、調節、生活智慧;然而,生命可不能是「 二手 」的啊,前提是去認出正確的消息,去知道現在的狀況是過程,去貫徹防疫新生活、去看看國際和臺灣社會之間可以有什麼互補或借鏡,這樣真的就夠了。
然後轉身如常,去用身體調整,去和自己因為動盪而被改變的安全範圍培養默契,去找到一些事情做,去感謝每一個想像得到的人,盡量在投入幽默及創造的狀態下,去營造你的第一手生活,如此一來,也相信這一段生活,將領人迎向回味無窮的第一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