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聽了場人權與自由的講座,談到從1970年代起,女權意識逐漸抬頭,隨後他又提到了工作與家庭的議題。
而我提問道:
「聽到您不斷的提到家庭,那我想問,『家』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在家庭和工作中取得平衡?」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有了家,人生才得以完全。』
「但對於女性而言,婚後在事業上的玻璃天花板會更嚴重,畢竟公司也會擔心生育等問題會影響工作進度。就像現在美國對育嬰假的政策依舊不夠完善,而目前台灣檯面上的多數女性(商政上成功的)名人都是單身,請問你怎麼看這一塊?」
『唉呦,哪有甚麼玻璃天花板,那都騙人的。那些名人只是你自己選擇看到的。
就像我老婆,他以前是空姐,他很熱愛他的工作,但他在結婚生育後就為了照顧小孩辭職了,像他現在就過得很幸福快樂啊。
現在台灣兩性已經很平權了,你看看班上,現在有三到四成都是女生欸,十年前我剛來時只有一兩成呢!』
這個舉例,這個邏輯,好哦。
這是父權觀點經常犯的錯誤,認為女性理所當然為了家庭付出,即便代價是自己熱愛的工作,依然是種幸福,甚至這樣的幸福好似是他賜予她的,因此她應該感激而感到滿足。
另一部分,台灣目前的性別比(每百位女性所佔男性)為98.2(行政院性別平等處109年資料),約為一比一,又如何能說班上有三至四成女生即達性別平權呢?這不過是既得利益者在被迫給出些許權力後就自以為是地認為目前性別平等推動足以。
在我邊不可思議關懷人權,甚至有接洽女權議題的人能有著如此不公正的思維,邊想著大概可以走人沒必要再對話下去時,恰好一旁等著詢問講者問題的人皆為生理性別男性,講者便看著他們說道:
『所以說阿~你們看,你們以後要給女生足夠的安全感,才不會讓女生還得擔心這種事,知道嗎?不管是精神上還是經濟上的都是。』
是在Hello??我還在旁邊欸!
為什麼要要求男性給予女性安全感?在感情之中兩人的確應該要互相扶持、互相給予安全感,但假定男性要給予經濟上的安全感又是一件偏頗言論的案例,這樣的假定背後隱含的是女性能力較差,無法獲得相同甚至更多的經濟來源。
另一部份則是以父權社會觀點認為女性就應該負責處理家務,而男性應擔起經濟負擔。這樣的刻板印象對兩性皆是種歧視,傷害女性身而為人、獨立個體的自主權,同時對男性造成社會壓力,認為應當負擔兩人的生活開銷。
當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天不消失,便繼續有著許多人要承受著或人格受損,或社會壓力。同樣的微歧視在你我生活周遭不斷發生,若有雷同,請哀矜而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