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bc06e6e1-2a4b-43df-9151-6e03d27b128f)
《泛.南.島藝術祭》的文宣是這麼寫的:泛Pan-廣泛、非邊界固著視野,南方Austro-多元差異、非中心收束的觀點,島嶼Nesian-海洋性多邊連結。集合6國23個參展單位,非僅限南島語族藝術家,亦非僅限南島文化。原本期待廣泛、非邊界固著視野,卻走向失焦、邊界不明確而面目模糊。
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作品《站立之舞》2005設置於高雄市立美術館1樓大廳。
走入高雄市立美術館一樓大廳,即見漂流木裝置藝術《站立之舞》布置於白砂之上,這是阿美族藝術家拉黑子.達立夫(Rahic Talif)的作品。阿美族是臺灣境內人口數最多的原住民族,屬南島語族;漂流木是臺灣東海岸原民藝術家時常採用的媒材;拉黑子.達立夫的《站立之舞》以交錯相疊的漂流木,非具像呈現海上一波波浪湧。作為《泛.南.島藝術祭》引言與序幕,《站立之舞》恰如其分。
若以《站立之舞》推測《泛.南.島藝術祭》是集結南島語系民族藝術家關於海洋、關於島嶼、關於南方、關於自身南島文化的創作而成的展覽,待實際步入展場將深感錯愕迷惑,甚至有被拋入曖昧不明混沌中之感。
策展概念,各個子題發想因由,皆需閱讀《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方知梗概,無法透過參觀《泛.南.島藝術祭》直觀理解。(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126)
依展覽簡介,此次參展作品可以大別為3子題,分別為「從已知到未知」、「暗黑島嶼」與「生生流轉」,各子題大致依參觀動線--由101展覽室依序往102、103、104展覽室--布展,不過,單從參觀展品,閱讀展場的作品簡介,皆無法直觀判斷眼前作品屬於哪個子題,傳單與手冊也未說明,參觀者必須透過販售的出版品《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方能分辨。
根據《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從已知到未知」企圖談論人類與海洋的關係,包含杉木博司(Hiroshi Sugimoto)《海景/Seaspace》1986-1993、約翰.普爾(John Pule)《致所有初來乍到之人/Kehe Tau Hauaga Foou/To all new arrivals》2007、張致中《海不平面》2021等3件作品,皆布置於101展覽室。
「從已知到未知」這樣的子題文字,比較容易聯想起南島語族本身文化與處境的變遷,或是近年學界對南島語族研究與理解的改變,難以與海洋有所連結。
張恩滿作品《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2021,非洲大蝸牛自19世紀引入臺灣,終成為排灣族食材。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介於101、102展覽室間的過道與102展覽室的1/4空間,布置了張恩滿《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2021與邱杰森&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雅加達事件簿/Jakarta Event Book》2021等2件作品,策展團隊將之定位為「從已知到未知」與「暗黑島嶼」間的過渡,主談現代化對自然環境及傳統文化的衝擊。這部分概念也無法單由傳單與手冊獲知。
《雅加達事件簿》創作者是由臺灣漢人及法國人組成的參展單位,作品談的是漢人往南洋遷徒歷程,無論由創作者身分,或是作品主題與內容,《雅加達事件簿》皆難以與南島語族有所聯結,又不屬於3個子題中任何一個,偏偏占了102展覽室1/4空間,完整看完該作品需要近30分鐘的時間,參觀者移步至此,猶如瞬間捲入不屬於《泛.南.島藝術祭》的平行時空。
強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作品《無題(達拉馬林)/Untitle (Dharramalin)》2021,由樹皮拓印及堆疊木器,配合森林背景音構成。(圖片來源:https://www.wowlavie.com/article/ae2100948)
「暗黑島嶼」想談帝國主義與殖民影響,包含強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無題(達拉馬林)/Untitle (Dharramalin)》2021、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離別社區/Community of Parting》2019、王虹凱《Fuengu》、吳思嶔《山羌模仿術》2019、林介文(Labay Eyong)《我的傳統服不傳統》2012、《生而死而生》系列與《我的身體半座山》,布展範圍包含102展覽室3/4空間,少數漫延到103展覽室。
個人推測,「暗黑島嶼」這樣的子題名稱,企圖借用「黑暗大陸」的概念,因「南島」而改大陸為島嶼。然而屬於該子題之下的作品,除了《Fuengu》明確談及帝國主義與殖民的影響,《無題(達拉馬林)》與《山羌模仿術》、《我的傳統服不傳統》、《我的身體半座山》、《生而死而生》這幾件作品,無從看見帝國主義與殖民的影響,反而更貼合「生生流轉」這個子題。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作品《離別社區/Community of Parting》2019,由3段影片組合而成,片長2分鍾到76分鐘不等。(圖片來源:https://www.kmfa.
gov.tw/SouthIslandPan/ParticipatingArtists/ArtistWorksList
/ArtistWorks02.htm)
至於《離別社區》創作者係韓裔美籍,談的是韓國薩滿信仰中牽亡巫女傳統,又是一件創作者身分或是作品主題與內容皆難以與南島語族有所聯結的作品,占了102展覽室1/3空間,完整看完該作品需要近2小時,參觀動線正好接續《雅加達事件簿》,參觀者接續欣賞這2件作品,幾乎等同受困於無關《泛.南.島藝術祭》的某個黑洞中。101展覽室的海洋主題與103、104展覽室的南島民族文化以當代藝術實踐,參觀邏輯於102展覽室出現嚴重斷裂。
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作品《談古說今》2021(部分),由多個排灣族古陶壺組成陣列。
「生生流轉」想談當代藝術與文化實踐的關係,包含蘿拉.葛里諾(Lola Greeno)《帕拉瓦族貝殼項鍊》2008~2018、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談古說今》2021、Yuki Kihara《薩摩亞之歌/SAMOA NO UTA/A Song about Samoa-vasa(Ocean)》2019、《隔離島/Kamau Taurua Quarantine Island》2021、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響徹天堂/Paopao Ki Tua O Rangi》2009、雷恩(Kulele Ruladen)《Emadi-4》2013、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跳島創作計畫》2019、吳燦政《想像的地平線》2020-2021與《站立之舞》,布展範圍遍布103、104展覽室及一樓大廳,而《Emadi-4》不知何故安置於101展覽室。
吳燦政《想像的地平線》2020-2021由多部影片構成,記錄了南橫溪谷、臺東海岸與蘭嶼的聲音和影像。(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SouthIslandPan/ParticipatingArtists/
ArtistWorksList/ArtistWorks11.htm)
整體而言,「生生流轉」這個子題之下的作品與南島語族關係最明確,參觀者走入103展覽室,方能確知自己正在參觀《泛.南.島藝術祭》。其中《想像的地平線》布展於104展覽室入口(亦是出口)附近,與《站立之舞》設置於一樓大廳,兩個作品皆與海洋有關,巧妙頂針101展覽室作品的主題,頭尾相銜,由終而始、亦始亦終,循環不已、生生不息,呼應子題。
拉拉.魯克(Lala Rukh)作品《Sand Drawing 1-4》2000-2015(部分),展示於101展覽室外過道牆面上。(圖片來源:https://www.kmfa.gov.tw/SouthIslandPan/
ParticipatingArtists/ArtistWorksList/ArtistWorks05.htm)
於《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中,位於101、102展覽室間過道的拉拉.魯克(Lala Rukh)《Sand Drawing 1-4》2000-2015與布展於2樓過道的蒂摩爾古薪舞集《Varhung~聲之身》2021,似乎被遺忘了。就《Sand Drawing 1-4》的主題--斯里蘭卡海岸--似乎該是「從已知到未知」的一份子。《Varhung~聲之身》討論呼吸與傳統舞蹈的關係,似乎該歸於「生生流轉」。
雖說《泛.南.島藝術祭》原本該如銜尾蛇般的布展邏輯與參觀動線,被《雅加達事件簿》、《離別社區》生生打斷,環化為玦,但就各個作品單獨欣賞,多件作品頗為可觀。此次6國23個參展單位,錄像作品共7件,還有兩件作品搭配訪談影音播放,另有聲音紀錄作品2件,這些藝術創作同時有著紀錄片、口述歷史等多重角色。
娜辛娜.霍海亞(Ngahina Hohaia)作品《響徹天堂/Paopao Ki Tua O Rangi》2009,創作者與父親輪番吟唱,配合毛利傳統打擊樂音與牆上光影,有如降神儀式。
《離別社區》雖難以與南島連結,卻無法否認這件作品帶來強大震撼與獨樹一格的魅力--關於性別、關於生死、關於邊界、關於分裂,還能進一步認識韓國電影、電視影集中具有暗示性、情節轉折關鍵性巫女角色的工作內容與來源因由。
個人最喜歡《響徹天堂》這件作品,毛利傳統打擊樂器搭配吟唱,節奏鏗鏘有力;和著音樂節奏,跳動光影與歷史照片投影在牆面毛利傳統織品上,儀式性滿溢,果真「響徹天堂」。
此次《泛.南.島藝術祭》,有兩件作品布展於園區中,分別為劉哲安(Varig Tinaway)《Tuturu Ki Pusul》及盧建銘《南島原生與復甦行動》。根據《藝術認證No. 96 泛.南.島航行指南》說明,戶外園區是高雄市立美術館的特色,因此館方於每次特展,都會盡量找出幾件適合的作品置於室外展覽。由於參觀當日晴雨不定,又因為疫情必須戴口罩,潮溼口罩難以呼吸,最終未前往室外展區。
下雨室外、冷房室內,總讓玻璃凝結一層水霧,一如《泛.南.島藝術祭》模糊不清的邊界與定位。
----------
展期|2021.07.17 - 2021.10.31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1-104展覽室
官網|
https://www.kmfa.gov.tw/SouthIslandPan/指導單位|文化部、海洋委員會、高雄市政府、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
策畫執行|總策劃人:李玉玲,策展諮詢:拉扎.斯坦霍普、魯本.福連德,策展研究團隊:方彥翔、吳慧芳、金恬綺、柏愣.巴瓦瓦隆、柯念璞、徐柏涵、崔綵珊、蔡佳雯、謝宇婷,執行監督:林羿妏、張淵舜、陳秀薇、陳茹萍、曾芳玲、羅潔尹,展務執行:徐柏涵、金恬綺、柏愣.巴瓦瓦隆,展覽文宣:謝宇婷
參展單位|Yuki Kihara、王虹凱、吳思嶔、吳燦政、杉本博司、宜德思‧盧信、拉黑子‧達立夫 、東冬‧侯溫、林介文、拉拉‧魯克、邱杰森&莫珊嵐、簡‧金‧凱森、約翰‧普爾、娜辛娜.霍海亞、張致中、張恩滿、強納森‧瓊斯、蒂摩爾古薪舞集、雷恩、雷斌、劉哲安、盧建銘、蘿拉‧葛里諾
國際串聯|日惹雙年展、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ARTWAVE-臺灣國際藝術網路平台」、財團法人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
官方合作|國家人權博物館、澳洲辦事處
媒體協力|典藏今藝術、非池中藝術網、藝術家雜誌、Shopping Design、LaVie、聯合文學、簡訊設計
贊助單位|美術館之友聯誼會、高毓琦、台灣福興文教基金會
特別感謝|大立精品、台灣蔦屋書店、誠品書店、高雄市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