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投資很有興趣,目前手頭有X萬的閒錢可以運用,預計每年扣除各種開銷花費後,可以多投入Y萬作加碼…」
這個X萬的初始本金(和之後每年Y萬持續注入的現金流),決定了你與財富自由之間的距離,以及你所適合的投資標的選項清單。
我們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人的一生究竟要存到多少錢,才是達到財富自由?」
好一個被討論到爛的問題。
如果是打算靠被動收入,領股息或利息過活,那麼你需要滿足(以領股息為例):
股票資產市值 x 股利殖利率 = 年開支費用 + 稅款
上式故意寫得很含糊,原因在於對於每個人而言這些數字差異會非常大,且這些數字也隨不同時間點而變動。其中股票資產市值可以是數年間的平均值、股利殖利率則是投資組合中各標的股利殖利率的加權平均,一樣可以是指數年間的平均水準。
長期而言,儘管資產市值未來因為通膨而持續看漲,但股利殖利率卻可能因為低利率趨勢而逐年下降,更不用說年開支費用亦隨通膨而增長,而稅款則具有不確定性,此與財政的擴張或緊縮有關。年開支費用中可能包含保費,考量到適用費用級距的變化、保險金或扶助金等的購買力等因素,保費應該也是逐年上升。
除非是養老生活容易在生活上撙節開支且可接受賣股套現,上面這計算式其實讓人有非常大的不安感。若是目標為中年退休(甚至還有小孩要養),這並不是穩妥的方式。
這裡先不討論倍數放大資產的方式,即槓桿。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透過貸款、融資,向親友借錢等手段來放大本金,而能透過此方法撐到財富自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會因為多次虧損累積,或突如其來的意外(突然需要大筆支出、突逢股價大幅修正等)而中途敗下陣來。
上述的討論還有個弔詭的點就是,我們沒有討論如何累積到足夠的資產市值!
先簡單點來看,如果你聽過「72法則」,便知道即便給你平均每年「稅後10%」的複利,也需要7.2年的時間才能將本金翻倍;如果要將50萬的本金翻至3000萬實現財富自由(假設這是你的目標),你需要約40年的光陰(將本金翻60倍,約等於實行72法則6次)。上面這段話的每個前提實際上都很難達到,要貫徹並實現它更是難上加難。
上述的10%假設怎麼來的?我們可以看一下近幾年的台股主要指數的走勢以及年化報酬率。其中台灣報酬加權指數與上市指數的差異在於前者把現金股利配發造成的指數蒸發涵蓋進去了,也因此算出來的年化報酬率總是高於上市指數約4%,反映的即是現金股利報酬。
個人主觀認為疫情前的股市走勢是較貼近長期趨勢的,從2012年初至2019年底這八年間的年化報酬率來看,台灣報酬加權指數報酬率(稅前)為11.2%。
回過頭來,為了避免透過被動收入達到財富自由而內心不自由,以及討論資產放大的可能性,我們還是應該試圖在理財投資上主動下功夫才是,並用盡手段盡可能縮短所需的年限,縮短「我們與財富自由之間的距離」。這方面的細節會在下一篇論述,目前只要先知道,我們考慮的手段是:
- 足夠的初始本金(X):以上例來說,初始本金由50萬增加至100萬,可以節省7.2年;試想為了增加這50萬透過薪資收入和撙節開銷你需要幾年?
- 持續挹注現金流作投資(Y),關於這項我們還沒細說。
- 追求更高的報酬,而且要考慮的是不透過槓桿操作下如何達到這點。
- 維持上述狀態的能力,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項。為了讓投資走得長久,你必須確定不論未來盈虧如何都無礙於日常生計和存款緊急動支;你也必須確認有足夠的毅力和耐性撐過不順遂的時期,而要及早擺脫不如意的日子你必須持續的學習和思考,好好地投資自己。注意在投資能力不純熟之下,槓桿的運用也很容易讓你違反這一項,它在「時間」和「空間」(指價格變動範圍)上設下了很多限制,讓你在長線行情大好之下做多仍可能慘賠出局。
投資標的選項清單
我假定會做如上論述的人是尋常小資族甚至是在學生,除了本金不多之外(有一百萬閒錢就已經不容易了),會考慮的投資管道為大眾取向,資訊取得也具有即時性。因此買進公募基金(或稱共同基金)、ETF、股票(普通股與特別股)、可轉換公司債(CB)、期貨、選擇權、權證、外幣(如保證金交易),或虛擬貨幣等都有可能。這些投資商品為了盡可能吸納各方資金,逐步調降投資門檻與交易費用以加強吸引力,然而,在選擇上仍有些應當注意的地方。
首先,部分標的提供的是固定收益或是長期平均貼近大盤表現的獲利,如果只是希望得到優於定存的被動收入的話是沒什麼問題,但如果仍帶有一絲多賺的野心的話往往後來會讓人不甚滿意(尤其是在每年繳所得稅之後),其次,多數標的伴隨著槓桿的操作,很可能讓你在成功放大資產市值之前就先被掃出場甚至破產,因此在悟出了一套「長期穩定」的獲利法則之前不宜考慮。最後,投資時的最小單位會影響操作彈性,例如高價股其實很容易造成資金緊繃而很難打造理想的分散投資與加減碼策略,股價下跌時若未即時出場則被套牢後將很難因應,而以零股買進高價股多半會遇到流通性不足而墊高成本(例如買賣價差的產生)的問題。
以我個人而言,認為合適價格範圍內的股票是最理想的標的,ETF的搭配使用則因時因地制宜。股票的選擇上,除了不同公司的基本面與所屬產業之外,交易量與流通籌碼是很重要的因子。如果我們把不同股票都視為一串跳動的數字(專業點的說法:時間序列)好了,那麼,備受廣泛研究的股票其價格與基本面之間的走勢會很緊密、交易量大流通籌碼也多的股票流動性佳,這樣的標的非常適合吸納大量的市場資金,除非極端行情發生影響市場心理,否則多半會很接近常聽到的效率市場假說。反之,不好研究或不被青睞的股票往往藏著許多潛在機會,容易被市場錯誤定價,因此當受到市場注目的那一刻開始股價容易出現大幅度的變動;然而,因為這樣的股票多半籌碼流動性不佳,也很容易受到市場主力刻意作價,此為一大風險。
總結
- 持有的資產市值、可得的平均複利報酬率、未來的年均預期支出決定了與財富自由之間的距離。在通膨環境下,儘管資產評價會水漲船高,但對應的低利率環境下會致使報酬率降低,而年均預期支出也是長期趨勢向上的。
- 達到財富自由的年限應想方設法縮短,例如提高本金並持續挹注、追求高報酬,並透過改善自身條件來提升貫徹實現的成功率,要避免各種「不得已」打壞了原先規劃。
- 投資的商品類型,除了考量報酬率之外,不同大小的本金也會有合適的標的選擇,必須考慮加減碼和分散投資的彈性、流動性不足造成的額外成本和風險,以及在沒有「長期穩定」獲利的交易策略之前避免使用槓桿。
文章縮圖來源:咖啡柚子
本文最新版本:2021.8.4
本文初版發布:20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