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為出遊是因為原先的日子太煩悶,所以趁著假期換個環境和空間,舒緩一下原先的壓力,殊不知他有可能是個拿磚頭砸自己腳,一個更累人的過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出遊回來,反而更累的經驗,不是身體的累,是心更累了。有時在事前預備的時候,這場心更累的惡夢便開始了,群組訊息瘋狂已讀,好不容易出聲卻毫不搭嘎等情形,真的不足掛齒,你會發現有人開始計較誰做的多,誰做的少,明明一口攬下所有事物的自願者,卻一邊做一邊希望你閱讀出「我也很忙,還要籌備出遊,很辛苦欸」的空氣氛圍,敏銳的你嗅出不尋常的氣氛了,趕緊出聲幫忙,卻得到:「沒關係,我都弄好了」(翻譯年糕:不需要了,我自己來就好)把出遊搞得好像小組報告、工作檢討會議似的,最後參加的心驚膽顫。
還有一種更絕了,每次都不滿,每次都抱怨,他永遠都可以跟你分享這次出遊有多糟,偏偏下次他肯定還是會問上:「欸,連假來了,要不要去哪啊?」再一連串提出很有建設性的提議,可是不會有動作,用著「交給你們吧!我等著驗收。」的心情看著你。因為他們的中心思想是:出遊就是為了放鬆。問題是跟你出遊我沒辦法放鬆啊!左轉旅行團讓導遊帶你謝謝(不要!我喜歡自由行blah blah blah.........)
還有大師級的生悶氣專家,看似隨性,但你也摸不清他在出遊期間,甚麼時候會開始不說話,原因是什麼我寫不出來,不是我不會描述,是我真的不知道。
別說出遊了,是人性觀察吧我想。
好的旅伴我相信大有人在的,但實在是有太多出遊的創傷經驗了,好的經驗反倒成了稀奇珍寶似的,高放在回憶區遠瞻著。
原先的生活壓力再大,還是有一定的步調。中間插出的出遊,勢必會打亂原本的節奏,好壞與否人各有思。但壞的經驗,就像天外飛來一筆的衝擊,力道猛烈到,甚至讓人想不起這次出遊的初衷和本質,一度懷疑起:「我出遊的這幾天,比我原本生活的壓力還大。」「難以相處的同事有什麼嗎?我可以下班不認識,但出遊的朋友不行。」矛盾莫名。
疫情趨緩,待在家的時數長到讓我認清:人畢竟是群居生物,長期不社交,社交能力是會退化的。也許每一次的出遊,都是在增強我們的社交能力,並直接了當地指出我們在關係中的缺乏。出遊碰到的壞經驗,可以讓我們縮小範圍,剔除不想再一起出遊的對象,但我們也該認識到:我們不該總是把「快樂」的責任放在別人身上,寄予期待希望別人做點什麼,一定要理解自己的非語言訊息、理解自己的眉眉角角,這樣太不公平了。
誰出遊不想要快樂,就算創傷經驗再多,還是想體驗到出遊的意猶未盡和舒壓。所以,別把出遊當作徵求志願義工,每個人都應該為這場出遊的快樂,伸出手一齊支撐著。
願每個人,在假期有限的時間裡,都能獲得出遊的美好體驗,從出遊創傷中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