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網路上,「父母要不要幫子女繳大學學費」這件事引起熱烈的討論,因為家也有大學生,所以對這件事也特別有感覺。孩子如果願意讀書,並且讀到了大學,大學的費用到底誰出?
網路的聲浪分成兩派,許多人表示既然上了大學,有能力獨立,自己繳學費、生活費、房租費,這是獨立的象徵;我也看到另外一個聲音,表示一下子要一個未滿二十歲的孩子繳納學費、生活費、房租費,他根本沒辦法應付。不論哪個說法,都不能說沒有道理。
父母究竟要不要幫子女繳納學費?有能力的父母也要看願不願意幫忙出?也有那種就算自己沒有辦法,就算賣肝,也要讓小孩去讀大學的父母。而在整件事當中,我比較好奇的是po文者的態度,就算父母有能力協助繳納學費,她「理所當然」的態度,成為這件事高度討論的焦點。對於父母不幫他繳納學費,她為什麼那麼生氣?造成這種想法的後面原因是什麼?而她的父母對她不理不睬嗎?如果完全不理不睬,也不會給她零用錢了吧?
在我們那個年代,上大學就要打工,這兩件事幾乎劃上等號,大部分的同學除了課業就是工作,能夠「由你玩四年」的人寥寥可數,並不能說沒有。而對於父母提供資助,讓我們上大學,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想讓父母辛苦,所以多少都在工作,減輕他們的負擔。他們願意給予,而我們也願意回饋。
至於「學貸」,說真的,在上大學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有這回事?而是上了大學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做「學貸」,如果上大學之前就知道有這件事的話,或許,父母也不用那麼辛苦吧?
人家協助我們,給予我們東西,我們都會說聲「謝謝」,何況是自己的家人呢?就算說不出來,也不想讓他們太過負擔。起碼,親子之間可以為對方互相著想,不是嗎?
我還記得當時剛上大一的女兒拿著學費單交給我們,嘴裡念著:「好貴喔!」然後一雙眼睛望著我們,說:「我們需要學貸嗎?」我們將它的學費單拿了過來,對她說:「這一學期的學費你不用擔心,但是,你必須要去打工,不可能再由我們完全支付你的房租費和生活費,至於要不要學貸,會再看之後的狀況。」女兒點了點頭。我們給了她一點緩衝期,並告訴她,以前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找到打工的機會?打工又要注意什麼樣的事項?在緩衝期間,也聽到她找到了打工的機會。
感情上有人在說:「我可以對你好,但那不是理所當然。」同樣的,也套用在親子關係,父母有能力,並且願意幫小孩繳納學費,那是因為情感上的連結,所要求的,也不過是情感上的回饋。至於「你把我生出來,就得為我的人生負責到底」的想法,也突顯了不夠體諒。
現在的我,既是小孩的母親,也是母親的小孩,看到女兒在擔心學費及打工的事情,我也回想起當初進大學所遇到的煩惱,再聽到最近發生的事,不免覺得,既然都已經是大學生了,那就要有符合這個年紀該有的思維、成熟度,以及體諒他人的那分心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