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Luke Stackpoole on Unsplash
十年前,「奔三」一詞成為流行語。那時候,我們幾個好朋友們都是二十七、八的年紀,站在了奔三的起跑線上。其中一位我的好朋友,特別焦慮。常常與她聊著聊著,都覺得自己被她的焦躁感帶著走。
那個時候的我,相對起來是穩定而成功的。和男朋友論及婚嫁,工作穩定,薪水不差。她對於當時的工作,抱怨居多;感情不順利,和男朋友分分合合。工作一事,她還能看開;感情就有點提不起放不下,不甘心和這個人走入婚姻,卻又擔心自己成為剩女,過了這個村,沒了那個店。
幾個朋友總是勸了又勸,要她想清楚。在一起也要想清楚,分手也要想清楚。當時的我們,總以為自己運籌帷握,想清楚了,就可以有方案A、B、C、D、E,可以鬼擋殺鬼,神擋殺神。未來,一定是幸福美好的。
現在,我們站上了奔四的起跑線。各自有了家庭孩子,好不容易有時間一起聊一聊。
和以前不同的是,對於未來,我們沒那麼有把握,也不再想那麼多了。現在想出來的方案,到了未來的情況可能都不適用了。就像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她有一天會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一直以來偏向柔弱的她,咬著牙一天工作12個小時,為了孩子和房貸拼下去
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成為負責照顧家庭的那個人。兩個孩子黏呼呼地「媽媽、媽媽」,而我每天的例行公事,是煮飯、洗衣、整理玩具、陪睡所組成。每件「公事」中間小小的零碎,才是我可以做事的時間。
和以前不同的是,我們甘願了。
奔三的自己,有種「我可以做到、我還有選擇」的暴躁野性;那時的憤怒不甘焦躁,一半對著他人,一半對著自己。奔四的自己,卻是一種平淡的看開,我們分清楚了他人的責任與自我的責任,而且只願意對自己的部份負責。
問我朋友,一天這樣工作下來不累嗎?她說:累啊,但是看到小孩的笑臉就值得了。
她也問我,每天待在家裡不無聊嗎?
我翻了白眼:「你以為有時間無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