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波羅的海地區在地理上是指與波羅的海接壤的九個沿海國家,由三個北歐國家(丹麥、芬蘭和瑞典),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德國、波蘭和俄羅斯。挪威並不與波羅的海接壤,但它影響波羅的海廣闊的歷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環境。
其中重要的港口和貿易中心有塔林(愛沙尼亞)、不來梅、漢堡和呂北克(德國)、里加(拉脫維亞)、克萊佩達(立陶宛)、卑爾根(挪威)、格但斯克(波蘭)、加里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俄羅斯)、斯德哥爾摩(瑞典)和倫敦(英國)。
從古代的漢薩同盟到現代的一帶一路沿線的全球價值鏈,歐洲各國與波羅的海和北海地區的關係一直保留至今,有緊密的貿易和文化聯繫,並在經濟上越來越一體化。
波羅的海地區國家的特點是擁有強大的工業傳統,國際合作與貿易文化,制度環境有利於商業,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容易進入歐洲主要市場。
波羅的海地區與中國的倡議
“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波羅的海具有重要意義,基爾和呂北克(德國),格但斯克和佳黛妮亞(波蘭),哥德堡(瑞典)、赫爾辛基(芬蘭)、奧胡斯(丹麥)、克萊佩達(立陶宛)、里加(拉脫維亞)以及聖彼得堡(俄羅斯)正在建設一個新的海上轉運綜合體,應該是最深的波羅的海地區的港口。
因此,中歐“一帶一路”與歐洲合作能否成功取決於三個不同層面:歐盟層面、國家層面,以及城市及其腹地的水平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