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讨厌父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在和孩子沟通这方面,父母可以学习怎么把话说好,做个能祝福孩子一生的父母。以下三个常见例子:

与其说: “不行,我讲这样就是这样。” ,不如说: “你觉得呢?”

父母很容易仗着权威来指示孩子,孩子提出的要求没有商量的余地,也不去问为什么,也不清楚让孩子明白你的原则。对于开始进入少年时期的孩子,或许会越来越不想把他们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少了很多沟通和了解的机会。有时,这互相了解的机会是父母自己丢掉的,不要怪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远离父母。

与其说:“做么你这样自私不会借人家玩一下咩?“,不如说”你看他好像很喜欢看你玩你的玩具,你要不要教他怎么玩?“

孩子从小都是自我中心,他们只能看见自己世界里的东西,不一定从小就懂得同理。而父母要怎么帮助孩子从自我中心转移成注意身边人的的需要,那就需要一些讲话和示范的小技巧。示范给孩子看你是怎么跟其他小孩互动,他也会慢慢想参与,说不定他也会开始享受和别人分享他的快乐和帮助别人。以身作则,这是做为父母最重要的原则。

与其说:”你不听话,我就把你丢掉。“,不如说:“你的(什么)行为我不喜欢。“

听听看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然后再告诉他你为什么不喜欢他的行为。注意,是专注讨论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说”为什么你这个小孩子这样子不听话的?“”你很顽皮,只会捣蛋。“ 把口头禅改掉,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需要多花心思把话说好,把原则传达清楚。


事实上,当孩子学习成长时,父母其实也需要承担起自我成长的责任。但很多父母在孩童时期就已经知道如何成为父母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多数的父母都会惯性地按照自己怎么被养大的方式来去养孩子。当然,有些很用心的父母就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再次经历他自己的童年,就努力地学习自我成长,造就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角色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要孩子满足他们的任何愿望,而是首先要去想想自己有没有在本分上为孩子做好的榜样,想想什么才是孩子最应该一生需要具备的品格和价值观。

当孩子成为你的孩子时,父母也需要学习成为孩子的父母。

还是一句老话:天下没有完美的父母。

但我想重整以上的名言:

《你不会是完美的父母,但是你可以是你孩子最好的祝福。》

当你还没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精神体力去让自己学习成长成为你孩子的榜样时,请好好考虑要不要生孩子这问题。

而对于已经有了孩子的父母,现在开始学习自我成长也不迟。我常对我自己说当我想要开始学习和改变的时候,我这愿意学习的态度已经是接近目标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找同伴,收集资源,与同路人一起互相扶持,帮助彼此成长和学习。

#为什么孩子会讨厌父母

#你可以成为孩子的祝福

#每个父母需要自我成长

#愿每个孩子被父母善待

#你好小卢老师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盧老師 Miss Loo的沙龍
0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在充滿好奇心與生命力的孩子世界中,不時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這似乎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常見篇章。然而,背後的原因千差萬別,孩子可能因為各種情緒、需求或發展階段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有沒有這種經驗,跟孩子講半天,但他總是聽不懂,最後就是大發脾氣,不了了知了?明明就只是希望他好,但是他就是不能理解,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在家庭教育中,有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儘管我們試圖用心和愛去溝通,但孩子似乎總是難以理解我們的意圖。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沮喪和無助,因為我們的目的只是希望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有些大人總是喜歡逗弄小孩,時常會以開玩笑的語氣問:「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呢?」 同理心較強的孩子可能會說兩個都喜歡;比較懂得看人臉色的孩子可能答案會是提問者;而天真坦率的孩子則是直白地說出真實心聲,倘若答案並非提問者,很可能會迎來不介懷的呵呵大笑,亦可能遭來一頓指責而感到傷心難過。 站在孩子的立場,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孩子都有調皮的時候,會做錯很多事情,又更會時常犯同樣的錯誤,明明已經說過了,但卻還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這時身為媽媽爸爸的你,會非常生氣,覺得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何如此頑劣,總是得一二再而三的反覆講很多遍都還是沒做好,會因此而發怒,是不是? 但其實這不是他沒在聽,有時候也不是他不願意這麼做。 3-5歲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小時候很貼心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那麼酷,不理大人。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跟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是我們一湊過去關心,只見他們一句:「沒事!」就打發了焦慮的父母親。 而且我們也經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青少年發生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不可置信
Thumbnail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小時候很貼心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那麼酷,不理大人。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跟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是我們一湊過去關心,只見他們一句:「沒事!」就打發了焦慮的父母親。 而且我們也經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青少年發生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不可置信
Thumbnail
相信每個身為媽媽的妳看到這本書名,肯定會不自覺地發出會心一笑,接著情不自禁拿起這本書想要好好看看到底作者想跟我們說些什麼呢?是想要責怪已經疲累不堪的我們嗎?還是想要好好安慰我們受盡折磨的心靈呢?
Thumbnail
相信每個身為媽媽的妳看到這本書名,肯定會不自覺地發出會心一笑,接著情不自禁拿起這本書想要好好看看到底作者想跟我們說些什麼呢?是想要責怪已經疲累不堪的我們嗎?還是想要好好安慰我們受盡折磨的心靈呢?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Thumbnail
有些父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但其实,孩子也会觉得父母越来越讨厌。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会造成亲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沟通能力,情绪表达和人际关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