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言語行為反應的前提,沒有百分百之公益性的(尤其是該職位存在的目的,又是公益性居多的公職)。
林此篇文章可以隱含的意思,會正反駁的人都可以寫出一堆腦補的言論,而反對者說的,和支持者說的,都不可能百分百錯誤的: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可以很肯定很愛很死忠支持某個政黨或候選人的人,是最不理性的人。
但在支持者(反對者)的想法中,會認為自己基於一堆客觀事實所得出的「支持(反對)」,怎麼可能會是不理性的呢?
但問題是每個所謂的「客觀事實」,真的沒有被修飾過嗎?而所謂的「客觀」,會不是只是自以為的客觀?
關於竹竹併的議題,就目前看到的新聞稿(正反面),如果僅就特定人士的發言,依舊是讓人看到精神分裂的議題:為什麼同樣是民進黨的,現在的民進黨會覺得竹竹併「好棒棒」,而早年民進黨的竹市長(也是推動縣市分治的推手),會表示「就現在發展結果來看,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就現有取得資訊來看,傾向對民進黨不利益(公益稀少)的理由、也是反對者反對的理由之一的是:升格直轄市後的,市層級以下的首長都是官派,這有助於民進黨將長年深藍的新竹樁腳,一一拔除。
然後也沒看到民進黨出來回應(還是其實有說?)
而這也是民進黨(國民黨也是)每次在新政策出來為人詬病的事:人家在質疑A,而政策提出者卻都是跳針在說「我覺得的」(當然會提出對他們有利的、不知道有沒有修飾過後的資料)「這個政策的優點」:可能「表面」上有回答人家的質疑,但卻常常都是「擦邊球」或是「答非所問」,而不是針對反對者的「所有」質疑,一一清楚地回答。
就算執政黨覺得反對黨是為反對而反對,但身為掌握一切權力和資源的團體,如果連任何的質疑都提不出回應,那究竟被你所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是都用在哪裡?
用在美化自己執政的一切手段?還是用在壓抑反對者對自己不利益的聲音?
身為執政黨就要承受所有聲音,並一一耐心回答,一般市井小民總是「權利義務並存地活著」,掌握資源的巨獸更應該「權力謙卑兼具」。
林智堅就如同以往的執政者一樣,在外在看得到的建設上做了不少,但同時也看到了林任內的流浪漢越來越多;至於其他市民看不到的、更多的行政細節,更不是市井小民可以察覺,只能依靠本業為民代的其他公職服務者的監督,而在這種最大的盲點下,一味吹捧美化(貶低也一樣)任何一位政務官(或其行為),還是太過了。只宣傳永遠都只是侷限的格局:
因為沒有任何一任是可以盡善盡美了,所以美化自己好的事情還是點到為止或儘量少做,不然依舊只是加大偏向不支持的人的遠離,然後對立擴大而已。
PS:林決定不選(可能成立)大新竹的新聞,也真的美化過了,就質疑聲音之一的觀點來看,民進黨重點是可以取得地方派系掌;而最終大新竹選戰,民進黨要派誰來選是相對次要的,因為永遠都有讓對手支持度下降、和找到屬於這個選區民眾比較偏愛的候選人的方法。(而且林不選的新聞並不具強制力,也並沒有給這個社會帶來多少實質具體的公共利益,就只是一個讓其支持者聽起來『很偉大』的決策而已)
結尾,還是要說民進黨和蔡英文的是,就法安定性的角度來說,為了升格可以快速修法讓竹竹併通關,而攸關市井小民的生命身體健康安全的各式各樣的法律,卻始終曠日廢時。
(酒駕就是,誰不會在路上通勤;沒有要你執政黨把法律修德嚴刑峻法,但一堆可以調整的配套措施法律都可以做也不動,就隨便修一下刑法罰金和刑度,酒駕累犯是不是可以列為成癮治療或勒戒的對象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不要說「修法之後會影響的層面很廣,急不得」,因為修地制法,直接把直轄市升格條件變簡單,影響到整個大新竹的行政運作,一樣是牽涉甚多:
執政黨快速修某個法條,還有總統為了某種理由而對特定社會議題才會發聲督促修法的現象,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有在看新聞配飯的人都看得出來(還要有被社畜人生榨汁之餘還留有一點精力可以用的前提)。
某關注社會議題的YT說過:目前執政黨就是希望這個社會越來越亂,很多執政瑕疵可以不要調整或慢慢調整,這樣才有更多理由增加支出(操控利益的空間);然後還可以藉由震怒曝光一下,給自己的死忠支持者更多強心針。而快速調整的行政程序或立法標的,不能說100%對國家不利,但都是有利於自己的程度>這個國家和公共利益。
揆諸社會經驗法則和直觀性,還真有其道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