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陣是所有陣形的基礎,或者可以說,只有橫陣跟變化,沒有其他的陣形。理由呢?讓我們從最基本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才能稱之為一個陣?
二、橫陣的基本運作邏輯
橫陣的變化,要先討論的是作戰正面,不然你無法做出攻擊與判斷的基準,道理如下圖。
使用短兵器的攻擊範圍,跟長兵器是不同的,若是弓兵則又會有近戰武器跟長程攻擊手段,要考慮切換武器的時間差。但就單純一點,只看長兵器跟短兵器的話,會有人產生一種誤解,例如要排緊密陣形,會變成下圖。
若以武器彼此可以搆到的範圍,作為密集陣形的標準,立刻就出現陣形的寬度不同,上下兩種會一樣嗎?這顯然不會,我們得考慮武器的最佳使用範圍,像是短劍配戴小盾,講求靈活度,你就不能要求部隊在接戰後依舊保持緊密,需要一點空間散開。
但手持長矛的則不是這樣,距離遠有刺擊,近一點可以當長棍敲擊,或是反手持用戳的,有無配戴盾牌都有差。就簡單一點來講,把容易揮舞需要點空間的短劍,跟只能刺擊的長矛,紅色為攻擊範圍像是下圖。
我們會有一個大致的概念,短劍組成的橫陣,接戰時的陣形必須打開,長矛若同樣採取相同排列,會變成下圖的概念。
感覺還好?攻擊面都可以連續,不會有空隙,是嗎?但如果用短劍的設定,要留給隊友自由揮灑的空間,避免誤傷隊友,那麼接戰後的作戰間隔會變下圖。
陣形裡外的細節要素:武器類型、訓練度、排列方式……
呃,還沒看出問題的,請回到前幾段多想想。短劍兵的劍刃夠長,所以敵軍只要在紅色範圍內都可能受到攻擊。但長矛兵的長矛,若只能刺擊,攻擊範圍看起來很大,其實漏洞很多。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假設敵軍朝我軍攻來的時候,先弓箭齊射一輪,上下哪一個陣形比較可以應付?我軍看到一排弓箭射過來,一定是舉盾去擋,可以的話整個人都要儘量躲在盾牌後面。待弓箭射擊完畢後,此時敵軍近戰部隊衝上前,短劍兵還可以揮舞應敵,長矛兵恐怕就會遇到敵軍近距離攻擊,來不及反應。
這當然也要看狀況,假設長矛的矛身很硬,用來當長棍敲打效果也是不錯的,但若敵軍盔甲夠好,就不見得能敲昏對方。筆者只是解釋,即使是近戰武器,不同武器的陣形也是不同的,不能都當同一回事,去想像雙方佈陣,將軍為何做出某種決策,導致我軍大勝或大敗。
這種判斷會讓你容易流於形式,以為陣形就是一種看圖說故事,想當將軍很容易。
所以,解決長矛陣形的問題,在不改變武器水準之下,下圖就可以搞定。
多站幾排就好,各位可以看到,只要人數夠多夠密集,長矛會組成矛陣,後方的隊友會幫你解決太近的敵人。
筆者這邊再強調一次,我們不是在解釋歷史的狀況,只是要讓讀者了解,遇到問題時會怎麼解決。不然長矛的木頭挑選夠硬的(編:不要幻想每個人都是鋼棍解師傅),直接當長棍敲下去,打到戴有頭盔的敵兵也會腦震盪。
如果不用陣形解決呢?一般來說叫做訓練,武器的使用都有經驗,會根據狀況產生各種不同的戰法,即便對手是長兵器,還是會有相對應的戰鬥手段。當你每個士兵都是特種部隊,戰力當然要比動員兵強很多,只是你有那麼多財力支撐嗎?這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正面多的贏?為什麼不一定?
各位應該有一些概念跟想法了,讓我們回到作戰正面上,開始思考怎樣製造作戰正面。製造作戰正面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同時讓多少人參加作戰」,簡單表達就是怎樣在一個小範圍內,讓我軍有多於敵軍的戰力,通常指的是人數。例如下圖,我軍假設20人,敵軍40人,但在狹窄地形下,同時參加戰鬥的人數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