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常法師 佛陀紀念館館長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就像一本攤開的佛法概論,回想最初階段,我們遇到了設計上的困難,因此雖在多年間發展了近一百個建築提案,卻一直沒能達到共識。二○○八年底,佛光山弟子們只好把大師請出來,主掌建館大局。
﹝八塔原型 玻璃瓶排列起來﹞
坐在輪椅上的大師重返建築現場,憑著八年前對這塊地的認識與了解,開始規畫佛館的格局。大師雖然不是設計師,也沒有學過建築,但是在一次由他主持的會議中,他就著現場物品,將報紙攤開,把保溫瓶、玻璃瓶排列起來,用面紙盒標示主建築方位,一一指出哪裡怎麼建、哪裡做什麼用途。
「這裡要有八個塔,塔基一百七十坪,上有七層,逐層內縮……」,在眾人的驚歎聲中,大師不僅當場排出模型,並且流暢解說設計理念,連數字都精準指示,好像在心中早已排練許久。就這樣,懸宕已久的設計圖,就在那天晚上定案了,而設計者就是大師。
佛館的最初原型已然誕生,大師許下承諾,要在重新啟動兩年內,完成全館一百公頃的建築群。
﹝構思八塔 不可能化為可能﹞
記得那時大師八十三歲,佛館如火如荼連夜趕工,有次深夜一兩點,我們從工地出來,突然看到一輛車緩緩開近。眼前塵土漫天,什麼都看不到,漆黑中只見兩個車燈……
我們趨前一看,原來是大師!他叫弟子用車燈照亮工地,他要構思八塔的位置及尺寸。弟子推著輪椅,大師頻頻說著:「往前走,量一下這邊有多長……再往前……」就這樣逐一推進,確定了八塔的位置。
天亮之後,大師囑咐當時的工地主任去買紅色尼龍繩和竹竿,「八個塔,一個塔需六根竹竿,要買四十八根以上,順便買汽球。」
白天裡,大家趕快把八個塔的定點插滿竹竿,用尼龍繩圍起來,並且放上汽球;大師也叫弟子來照相,確認八塔及本館的高度關係。
看著這一切,我突然生起很大的疑惑,在現今這個時代,光用這樣的竹竿、尼龍繩和汽球,要怎麼蓋出八塔?心中暗暗覺得,這絕對不可能!
大師雖然沒有建築師執照,但他在全球蓋過三百個道場,長久累積的經驗,讓他早有一個理想腹案!大師之所以遲未出手,只因為他認為:「如果都我來做,那佛光山就無法培養人才了。」大師願意等,等人才開竅,等水到渠成。看起來好像一夜之間信手拈來,其實這個腹案早在大師心中,既合乎實際用途,也貫通佛法奧義。
八塔就這樣建成,在大師身上,我紮紮實實看到不可能如何化為可能。
﹝八塔名相 觸發大眾菩提心﹞
八塔,序列於成佛大道上,這段三百七十五公尺的距離,矗立著大師想要與大眾交流的人生根本。從禮敬大廳向著本館方向,塔名象徵著修行的次第,自「八道」起步,以「七誡」自我要求,依「六度」來發菩提心,再透過「五和」、「四給」、「三好」來與大眾相處,如此一來,僧信「二眾」共同建設「一教」,也就是一個「人間佛教」。
八塔雖然外型傳統,但大師在塔基規畫了很現代化的兒童館、書局、青年培訓中心,都是為眾生的幸福而設,我覺得這是很大的突破。走在三百七十五公尺的成佛大道上,大師用八塔的建築名相為大眾觸發菩提心,每走過一次,就是薰習佛法一次,把所思所感帶回生活中,實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