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談到經濟相關的話題了,相信最近大家對物價的上漲應該非常有感,也常常有人抱怨什麼都漲,但薪水就是不漲。然而調漲薪水就能解決問題嗎?本系列文章就要來聊聊通膨的成因與解決方法。
通貨膨脹的定義與類型
通貨膨脹(英語:inflation,簡稱通膨)本意為貨幣流通數量增加,但也指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人們的購買力下降的經濟現象,貨幣在市場上的相對價值也隨之下滑。「通貨」意指流通的貨幣,通貨膨脹原指貨幣發行數量上升,而物價上漲是因需求量增加或供給量減少,兩者關聯為貨幣發行數量上升投入消費,「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財貨」而使得物價上漲,而現在人們經常直接使用「通貨膨脹」一詞來表示此種「物價持續上升」的現象。然而貨幣發行數量上升,不一定使物價上升,因為可能尚未投入消費,或是被更多的財貨(服務)生產或科技進步所抵消,而某些情況,比如說,若新發行的貨幣是流向生產端擴充產能,反而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物價反而會下跌,形成貨幣發行數量增加但物價卻下跌,與常識相悖的經濟現象。
通貨膨脹與貨幣貶值看似相近,但兩者本質不同,整體通貨膨脹為特定經濟體內之貨幣購買力的下降,而貨幣貶値為貨幣在不同經濟體之間相對價値的降低。前者影響此貨幣在國內市場上的價値,而後者影響此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價値,兩者之相關性為經濟學上的爭議之一。
因為不同物價影響不同人,通貨膨脹有許多不同的衡量方式,最常見的兩種衡量指數有衡量帳面消費者物價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及衡量新出現的財貨和服務的通貨膨脹的GDP平減指數。
而依通膨的特性又可在分為下列幾個類型:
正常通膨
通膨比率不高於3%就能夠稱為正常通膨,處於這種通膨形況將會使得消費者預期價格將會持續上漲,因此會為了預先購入較低價格的產品,從而提振需求。
基本上此類通膨會是一種推動經濟擴張的方式,同時也是正常經濟成長所伴隨的現象,我們一般會把這種通膨當成沒有高通膨的正常常態,也因此美國聯準會FED,就把2%設定為目標通膨率。
停滯性通膨
在經濟學、特別是總體經濟學中,特指經濟停滯(stagnation),失業及通貨膨脹(inflation,此處指物價持續上漲)同時持續成長的經濟現象。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作為混成詞起源於英國政治人物麥克勞德1965年在國會的演說中。
這個概念值得注意的原因,部分基於在戰後的總體經濟學理論上,人們認為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不能並存,亦因為人們廣泛認為滯漲與財政赤字一樣,一旦開始就難於根治。
在政治場上停滯性通膨以通貨膨脹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來量度(簡單以失業率及通膨率相加),用以影響美國1976年及1980年的總統選舉(起因分別為1973年與1979年的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經濟衰退與通膨)。
慢性通膨
慢性通貨膨脹的特點是高得多的價格上漲比普通通貨膨脹,年增長率達到了10 %到30 %在一些工業化國家,甚至100 %或更多的在少數開發中國家。
為了適應慢性通貨膨脹,正常的經濟活動受到破壞:消費者購買商品和服務,以避免甚至更高的價格;炒房增加;企業集中在短期投資;獎勵獲得儲蓄,保險政策,養老金和長期債券減少,因為他們的未來通貨膨脹侵蝕購買力;各國政府迅速擴大支出預期過高收入;出口國競爭力的貿易受到不利條件迫使他們轉向保護主義和任意外匯管制。
在最極端的形式,長期價格上漲成為惡性通貨膨脹,造成整個經濟體系崩潰。
惡性通膨
惡性通膨,是一種失控的通貨膨脹,在物價飛速上漲的情況下,貨幣也失去了價值。惡性通貨膨脹沒有一個普遍公認的標準界定。一般界定為每月通貨膨脹50%或更多,但很多時在寬鬆上使用的比率會更低。多數的經濟學家認為的定義為「一個沒有任何平衡趨勢的通貨膨脹循環」。當越來越多的通膨現象隨著週期反覆發生便會產生惡性循環。有關惡性通膨的肇因雖有很多爭議,可是當貨幣供給有異常的增加或錢幣大幅的貶值,且常與戰爭(或戰後)、經濟蕭條、及政治或社會動盪聯繫在一起時,惡性通膨便日益明顯。
由上述通膨分類可知,若為經濟成長所推動的第一類通膨基本上無須過度擔心,但如果發生後三種「異常」的通膨,究竟要如何處理與避免,我們下次再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