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天都有新科技、新理論出現。我有時會想,若是有無限的時間讓我們慢慢把東西學會,該有多好,只可惜現實很骨感,而我們掙扎在生活、人際、工作等各個面向間,每一項新事物的問世卻又彷彿在暗示:「不學我,你就要被淘汰囉~」結果知識成為焦慮來源,壓的人喘不過氣。
我想,現代人的必修課應該要包含如何挑選出真正值得投資時間的事物,才不至於把自己逼死。本篇我就想來聊聊當我們面對各種新知,該怎麼做出好的「選擇」。
用情緒價值來做選擇
情緒價值就是所謂「喜歡的事物」,這些事物不侷限於「休閒愛好」類,只要是你能從中獲得滿足感的事情都算。做這類事物不容易讓人感到壓力,雖然過程未必 100% 快樂,有時也有難度,但做完之後身心滿足度很高,而且對整體的情緒穩定很有幫助。之於我來說也許是上健身房、寫文章、念外文,而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是參加社群活動認識新朋友、挑戰自我極限等等。人只要看到自己的能力緩步增加,就會擁有滿足感,且這滿足感會不斷強化自我認同和內在力量,幾乎是永久有效且沒什麼副作用。
在這個壓力山大的年代,在行程中確保有時間從事對情緒價值有貢獻的活動,非常重要。
用物質價值來選擇
「物質」就是指「對收入有幫助」的選擇,名聲、金錢、地位。譬如我有朋友想轉職科技業爭取更好的待遇,他便非常積極地進修相關知識;有朋友想增加家庭收入早日還清房貸,著手研究起股票投資。
學會這些東西本身不是目的,當事人也未必樂在其中,他們著眼的是之後能收穫的金錢或名聲等物質層次的收穫。然而用這種標準來選擇進修的風險比較大,我很少看到有人做了這個選項後真正把那一門學問玩得很精通,通常是設定二三年,如果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就會放棄出場。也許這是因為當大家設定金錢目標後,會開始對投資報酬率過度敏感導致。因為成就感只源自於最終的數字而非過程,所以比起以情緒價值為目的來學習的朋友來說,這會更容易讓人因為挫折就失去動力。除非這中間玩出興趣來了,讓滿足感做為提升動力的燃料,才有可能真的更上層樓。
不過有趣的是,真正玩出興趣而願意不計一時得失、往更高技能段位爬,也就是從中找到情緒價值的人,大都能真正從中獲利。
第三選擇:忍受不舒服,同時追求情緒與物質價值
聽起來情緒價值顯然比較好,但我們是大人,誰身上沒有點養家活口的重擔,誰不想又快樂又過著物質寬裕的日子呢?
我們身邊早有許多人是從興趣發展成副業,最後完全取代主業。雖然副業未必比主業收入高,但卻是可以邊提供心靈滿足邊達到加薪的效果,有些人副業取代主業後收入雖然比主業低,但是心靈卻更加滿足。唯一需要注意的則是「心理準備」。不論你決定選擇什麼來賦予它精神和物質的雙重價值,那意味著將不能只求開心,而要能接受變現過程中的必要挫折。
譬如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全職的內容創作者。但因為我有主業等其他面向的生活安排,我無法每天投資一定的時間來維持內容創作。但為了能儘早達成以創作為主業的人生,打破總是不上不下的創作生涯,今年我必須大幅提升思辯與寫作效率,並且學習用更簡單的詞語強化內容傳遞。
所以我給了自己這個不太舒服的方格子鐵人賽課題。
今天是第十天,也是第十篇文章,我到第六篇開始就有點小焦慮了,因為文章都是當天才想主題,每到下午我就會擔心寫不完,今天份的挑戰會失敗,可這一點點的不舒適,只要想到是為自己期待的人生而寫,似乎也不那麼難以忍受了。然後只要有新追蹤或訂閱,即便金額非常微小,我也會感受到莫大的肯定與滿足感。
這麼比起來,也許選擇從情緒價值切入來延伸出物質價值,是最能提升人生幸福度的做法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