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農友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正巧拿來作為這篇文章的開場。
「人造雨的藥劑對芒果表皮是否有影響?」
事實上,空氣中的污染物對農作物的影響會大於藥劑。很多人怕農藥、怕化學肥料,殊不知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是安全的,反倒是「污染」的危害更大,且防不勝防。
作物需要水、需要空氣,但水被污染了、空氣不再乾淨,我們該如何?原本適合生存的環境,變得不利作物生長,人為造成的污染逆境絲毫不亞於大自然隨機的影響力,特別是空氣污染,人躲得了,植物躲得了嗎?
雖說這些污染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發生就開始了,但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已確定污染對植物的影響,依然不見罷手。那時候就已經知道空氣污染物如二氧化碳、氟化物等,會造成植物的生理障礙。
污染對作物的影響不一定能立即顯現,有些甚至不會出現病徵,卻會造成生長緩慢和減產,對抗病蟲害的能力也會衰退。就算某些污染物恰好是植物所需,能被利用,但若過量恐怕也難以承受。
二氧化硫是石化燃料的燃燒產物,受害部位會呈水浸狀、葉尖逐漸乾枯、葉脈間出現壞疽,水稻受到危害會出現銹色斑點,白菜、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則常在葉脈間出現漂白塊斑,而其他作物顯現的病徵也各異,若無深入研究恐難判別。
氟化物存在於礦石當中,以其為原料的產業,在高溫燒製過程中,礦石中微量的氟會隨熱氣排至大氣中,若沒有防污設備,便造成空氣污染。氟化物危害的病徵也因植物種類而有差異,「香蕉緣枯病」是最早被報導出來的案例,於1978年被鑑定出與磚窯場不當排放氟化氫污染有關,徵狀與施肥不當類似,不容易區分。
二氧化氮對植物的傷害也沒有典型的病徵可供診斷之用,而高濃度與低濃度的危害情形也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種植物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徵狀。談到這,應該有人感到不耐煩了,防不了又難以判斷病徵,那不就只能繳械投降。
其實就是回到我們一直強調的觀念,必須強化植物自身的能力,並且早做預防,該噴藥的時間要噴藥,該套袋的時候快套袋,注意氣象變化,能事先噴灑保護性資材就別吝惜。每個行業都有其風險,農業生產過程更不可能完美,也沒有捷徑,做好栽培管理是絕對不可省略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