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醇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在 2020 年發布的臺灣人口高齡化時程推估,臺灣 65 歲以上人口將在 2025 年突破 20 % ,步入超高齡社會。這樣的人口結構變化不僅意味著各個領域對應的政策勢在必行,如何為與日俱增的高齡人口打造更多元且值得期待的生活場景,同樣是值得我們加緊腳步、投入更多心力探索的課題。
在高齡化的浪潮中,遠離政治經濟核心的地方鄉鎮首當其衝。這些聚落在臺灣的空間尺度和交通網路中,雖然幾乎不可能像日本的「地方消滅」現象般完全瓦解,但就業機會和生活機能的落差,還是讓這些社區的人口結構問題受高齡化影響更甚。
鄉鎮社區的未來,不僅在於活絡產業與吸引新的移居者,也必須同時顧及高齡者的身心健康需求。我們是否有可能將地方文化、產業資源和長輩的生活經驗連結,為長輩帶來居家例行事項之外的感官刺激,增加陪伴與互動的多樣性,延展熟齡生活的意義感?
在社區長照據點的課程中,龔筱瑜老師引進了社區環境與藝術互動的元素,讓長輩能在生活中展現不輸年輕人的創造力與活力。
從返鄉社區媽媽到銀齡樂活大使
作為七年級生的 Yvonne 龔筱瑜過去曾經從事服飾設計開發,旅居中國工作期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業務經驗。 2020 年前後,她選擇回到家鄉苗栗頭份成為新手媽媽,但這個嶄新的人生階段,不巧與疫情衝擊同時到來,讓她必須重新考慮家庭與人生未來的走向。所幸在親友介紹等一連串機緣巧合下,確定了自己對銀髮樂齡群體的關懷,本著「留在家鄉創造價值」的熱情,毅然投入了衛福部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方案」課程,並獲得多個模組方案的指導員證書,就此以在社區長照據點帶領活動的形式踏入這個領域。
在最初往來新竹縣和苗栗縣數個社區擔任課程講師的過程中,龔筱瑜聽聞這些相對偏遠的鄉鎮長期缺少照服員人力,她索性自己繼續進修考取照服員證照,實際深入長照據點的第一線。這樣長期固定陪伴長者的經驗,讓她有機會將自己的觀察和反思融入教案設計,嘗試為社區長輩的活動帶來過去沒有的轉型。
在課程設計上, 筱瑜會以鈴鐺、響板、沙鈴等小樂器為媒介,引導長輩跟隨自己熟悉的時代音樂分組打出節拍,在遊戲過程中彼此應和。此外,向來對手作物件和顏色運用特別敏感的她,也會帶著社區長輩操作剪貼立體畫,甚至就近蒐集環境中的落葉拓印創作。這些看似單純的藝術性活動,其實兼具著刺激感官和活動肢體的意義,課程中的互動也活絡了社區長輩間的社交氛圍。
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入,她察到社區據點的長輩雖然偶有照服員陪伴,在課程中也能表現出自信活力,但親人、晚輩還是更常看到她們單一的生活模式與較為平板的情緒。如果有機會進一步在長照場域引入青銀共學、世代共作等概念,就能讓最親近的家人有機會參與其中,見證長輩充滿活力與創新的一面,增加了不同世代之間的正向互動。
結合地方文化特色的實用小物創作,不僅豐富了社區長輩的日常活動多元性,也能帶來更多的社交機會與成就感。
藝耆轉家鄉 全齡來共創
為了實現關於地方文化和長照活動多層次的願景,筱瑜進一步擴大團隊的社群基礎。「我自己本身回來頭份時,就是一個社區中年輕媽媽的身分。」因此她很能理解小孩出生後,全力照顧家庭與重新投入職場之間的兩難。最後,她不僅選擇運用相對彈性的時間,去實踐她對高齡化社會議題的關懷,還親自「探路」,在深入接觸長照工作現場後,招募社區中和她身分相近的其她年輕媽媽一起加入她的行列,走向更具規模的組織化運作。
起先,她和理念接近的苗栗縣同心圓健康促進會合作,延續著過去與多個社區發展協會之間的關係,策畫執行數場各級公私部門的樂齡活動。今年,她也與夥伴著手申請成立「苗栗縣藝耆協會」,在擅長的藝術互動領域策畫執行「用繪本陪伴長者」種子教師培訓課程,從如何挑選合適的繪本,到與長輩分享故事的眉角,一步一步指導種子教師使用繪本作為媒介,讓圖像與故事帶來的生活創意,讓閱讀與樂趣不再只是孩子的專利。
談起藝耆協會的未來,筱瑜期待除了透過目前的社區課程繼續陪伴長輩之外,還有機會打造一處「全齡創藝生活空間」,逐步實現地方文化傳承延續、長者身心照護、社區婦女的技能交流與知識共學,甚至是提供就業機會媒合等目標。
雖然與既有的社區組織建立信任、尋找合適的空間等,起步階段就已充滿挑戰,但仍希望有一個便於親近的藝術活動空間,能連結各個年齡層的社區民眾,讓社區兒童、返鄉青年、地方媽媽、退休長輩等,能有一個共學共作的平台,並在開放的互動和交流之間,實現人的互助、文化特色的傳承,以及空間、組織的永續經營。如此一來,才能在地方長出具有能動性的陪伴團體、讓銀髮族們萌發對於生命的價值感與熱情,抵擋高齡化社會的浪潮。
即使坐在椅子上,適當設計的遊戲和伸展動作還是有助於長輩維持肌力,一定程度上預防身體老化帶來的潛在風險。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6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