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三十,因成家才擁有自己廚房的我來說,並不是件罕事。
雖說婚前不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但把生食煮成熟食,還能說得一手菜式跟來源,實非我能信手捻來之事。
雖說自升上國小高年級後,逢年過節也會聽從工作繁忙的家母之令,前往公車直行不過5站的菜市場採買所需蔬果魚肉,但畢竟家母操煩的跟父親如何養家活口、給女兒更好的環境。至於做菜料理,就是追求自煮方便即可,家中從不短缺的零食飲料、三不五時買回附近好吃又親民的外食替代也是常見,自然不會追求什麼端出功夫菜或是經典料理,畢竟每天夙興夜寐在自家工廠頂樓的一方天地,踩著縫紉車做著高級成衣代工已耗去她太多心力。
每每囑咐我去市場買菜的母親,最常是給我一張大鈔,叮囑我買鮮綠色蔬菜需要多少份,若進一步問要買什麼青菜,她總說你就看哪個菜喜歡就買,但若是豬、雞肉之類,因價格昂貴,會特地交代要跟哪個攤販購買什麼肉品,完全享受蔬果自主購物權。
但說到底,即便已入擁有自己廚房五年有餘,每1-2週上市場買菜、幾乎天天進廚房煮1-2餐的我,還是對於料理說不上拿手。
大概就是「堪吃」,堪我自己吃。
丈夫吃不吃得慣,我就不問了。畢竟每餐都還是吃乾抹淨,到底是為了不浪費糧食還是真的堪吃,為了夫妻關係和睦,我就不多問了。
也因此,我總是對於能講出菜式或是作法的略略投以崇拜眼光。
每隔一陣子,我就會迷戀上一個菜式。多半是因為突然在網路上看到篇食譜、某個影片,或是某段文章作者仔細地描繪了某道料理細節。不分中、西式,也不分甜、鹹食。
但因為我總忍不住東截一塊用法、西加一點東西,往往做出來的成品普普通通,吃起來也不令我驚豔得情況下,大概作出個八成像,對那道料理的狂熱就會在此時劃下個休止符。直到下次又滑到某張照片,才會重燃興趣。
但最近有個菜,在我心中卻完全不走那個網紅路線。
而且已默默佔據我常買青菜的前三名長達半年之久,那就是芥蘭菜。
說也奇怪,這款菜色好像在我童年印象中搜不出什麼記憶,好像就連我去市場時也不曾多留意。要不是因為去年三級警戒時,找到願意送菜到樓下的菜販,固定上架的菜色裡有芥蘭菜,還分白花芥蘭跟黃花芥蘭,上傳的照片還看得到青綠色葉菜配著小小的花朵,白花、黃花一樣可愛,有機種植花朵也能食,雖然莖纖維粗厚,需要先去皮後再食,但還是喜歡這爽脆清嫩的口感,旁人覺得略帶苦味,但我卻覺得苦的清爽(想必人生夠苦,讓菜不苦),就讓芥蘭成為常買青菜之一。
但說也奇怪,對於這種陌生的青菜,我一律是清炒為主,因為相信如果食材好吃,最簡單的料理方式最能帶出好滋味。(我的陌生是對比於空心菜、小白菜這種小就相識的青菜)。
昨日市場收攤前,菜販推銷將一包30元的芥蘭賣我2包50元,整理冰箱食材突然想到,每次去港式餐廳必點的「蠔油炒芥蘭」不就是這個「芥蘭」嗎?
家裡調味料不算多的我,最近才因為看到氣炸鍋料理一直不停重複出現蠔油作為調味基調,衝動買了蠔油卻始終未開瓶使用,這下反而先來試試看這道經典菜色了。
先起一鍋滾水,加入少許鹽。將去掉外皮、洗淨的芥蘭葉莖先放入滾水中,再放入葉菜。與此同時,準備淋醬。
第一次試做,參考網路食譜,搜刮家裡有的現成調味料。用蠔油一匙、醬油一匙、醋一匙再加水兩匙,把切碎的蒜頭(其實我並沒有真的切太碎,哈哈)加入後拌勻。
把煮熟的芥蘭菜撈出,將水盡可能瀝乾後淋上醬汁。
食客回饋:除了水的比例略嫌多了點(也可能是水瀝得不夠乾)吃起來調味略顯不足外,給予佳作評價,起碼相較於只是清炒多了道蠔油滋味,雖然未曾共遊香港,也能假裝點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