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會習慣用自己的覺得好的方式、想法去對待人、付出。以為這就是愛,但這樣的方式,可能不是對方真正需要的。
經驗不同、需求不同,沒有對錯。
但是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引起誤會和衝突,因為這代表「愛的語言」不同。
付出的一方覺得很委屈;接受的一方覺得壓力山大。
明明是好意,但卻鬧得不歡而散,其實很可惜。
她的老公有憂鬱症,發作的時候很需要陪伴,我朋友會幫他準備吃的、喝的,照顧好他的身體,也會說話正面、肯定的話鼓勵他、讓他出門走走。但發現老公還是沒有好轉,反而更加的負面。所以我朋友也很焦慮,會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陪伴完全無效,老公是不是不愛她?
我問:「有沒有可能他需要的,只是好好睡一覺?讓他好好的放鬆、休息?如果是的話,那他需要的對待是幫助他放鬆,像是抱抱他、為他按摩,而非激勵他。」
朋友:「所以我做錯了嗎?」
我:「妳願意為他付出沒有錯,只是那不是他需要的。妳的方式可能會讓他更有罪惡感,所以他的狀態反而更糟。妳可以想想那是否是妳自己的需要?」
後來朋友說:「的確我會很希望有一個人在我軟弱無力的時候,照顧我、肯定我,甚至拉我出門去做我想達成卻沒動力做的事情。以至於在當下,他軟弱無力的時候,我以為他也需要這樣的對待。」
所以這就是需求不同,雙方缺乏認識與溝通,無關乎愛不愛。但如果這樣久了,雙方都很努力卻無效,愛是會被消磨光的。
當你會因為對方的反應、關係沒有更好而感到疲倦失望,要優先回到自己身上,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你覺得付出沒有回報,有沒有可能是你希望用這樣的方式被對待? 這是你的需求,不是對方的需求,只是你都沒有發現。 一個匱乏的人,是沒辦法真心給予的,你給出什麼就收到什麼;給出的是匱乏,收到的就會是匱乏,所以優先要把自己照顧好,先認識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Modern Love》(摩登情爱)第一季,第三集,安海瑟薇飾演的女主角令我印象深刻:
她飽受躁鬱症折磨,觀影過程我隨著她一起經歷,那種想要改變卻無法動彈的絕望,讓我跟她一起痛哭。女主在與男主互動中其實希望對方能理解、接納、陪伴她,並對她保有熱情,但她沒有坦承告訴對方自己的需求,怕對方無法接受、怕自己受傷,所以造成了誤會。
但她身上的閃光點是:她在狀態不好時帶男主去吃麥片、知道夜晚哪裡有賣麥片,看得出來她很清楚在憂鬱的時候,走進熟悉的餐廳,點一碗麥片,靜靜地坐著吃,會讓自己好很多。而如果有人願意陪著她一起,她會感覺更好。
除非對方非常精通人性、高情商,不然他付出的方式通常就是他需要或喜歡的方式。可以觀察看看:
你沒有要求但他卻主動做的事情:例如常常讚美你、準備小禮物給你、。
你沒有要求,甚至覺得有點壓力的事情:例如他讚美你,但是你其實會不太自在,也表達過,但對方還是不由自主會這樣做,這代表「被讚美與肯定」可能是他的需求,是讓他感受到被愛的方式,也就是他的「愛之語」,這種肯定的話可以滿足他很深層的情緒需求。
還有比較簡單的方法:你做了他很開心的事,或是直接問他,但這對於比較容易壓抑自己需求的人不太適用。
要知道表達自己的需求沒有任何問題,有些人因為過去經驗會壓抑、忽略自己,甚至認為要配合對方才能被愛,這是很不健康的。不妨與對方坦承溝通,一起嘗試看看,不要覺得這樣很丟臉,要感謝自己很勇敢、感謝對方願意溝通。
---------
人們因為經驗不同,對於愛的接受與表達會不同,有各自的「愛之語」,底下的影片可以簡單測試看看自己的愛之語是什麼:
昨天看到一段話覺得很有道理:
兩個人的關係如果很不好,那麼代表雙方都還不懂愛。因為如果其中一人懂愛,那麼一定能帶著另一方去成長,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也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願意認識對方、尊重他,用他需要的方式滿足他,並且耐心的溝通;如此就能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穩定長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