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在找住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找 (好) roommate! 因為大城市的租金很貴(哭)。
回想起之前在異地生活,想分享兩段小經歷:
第一段是和前男友在某城鎮同住了大約兩個月的故事。當時住的地方大約有一百呎,一開門見到左手邊就是床,床尾有一個衣櫥,一個小浴室在衣櫥後面,房間的另一邊就是沒有任何間隔的「廚房」。
在那短短兩個月裡,我幾乎每晚都會輾轉反側……這不是什麼艷情故事,而是這位室友每晚都會失眠,然後就在「廚房」煮大餐……每天都睡得不好的二人,自然脾氣都很暴躁,小事化大然後不歡而散。(分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但這是最好的結局。)
第二段經歷是發生在澳洲東北的某小鎮。我在一間hostel 住了好幾個月,只有我一個亞洲人,生活非常平靜。某一天,一群大約六個蘇丹人住了進來,他們長年都會環繞着澳洲,到不同的農場工作。他們大多都是友善的,其中一個比較健談的叫Marcus,會說很多關於他的家人和生活上的事。他負責帶領其他人一起去工作、採購、煮食等,大伙兒一起行動。
不過,在他們當中有一個看上去脾氣暴躁,雙眼似乎因為長期喝酒和睡眠不足而佈滿紅筋,走起路上來一拐一拐的。他就住在我對面的房間,每晚深夜兩、三點時,他就會開始用極大的音量播好像是天主教的神父在演講,那個聲量大得像那位神父就站在我面前激昂地大叫。
Hostel 所有的房間都在同一層,而且是澳洲普遍的木板屋,所以每位住客都會受到他的嘈音轟炸。當然每晚都有人忍不住會去敲門,每次他都會用醉醺醺的低沉聲音緩慢地回應一下,大叫幾聲,然後做做樣子地調低一點音量。也有一次試過有人忍不住想動手,幸好後來老板出面,叫人把他的喇叭拿走,不過他依然會每晚播演講,只是用小一點的聲量。
男朋友說我常常會擔心各種事情,只是有過這些經歷,使我很在意未來室友是怎樣的人。最近在網上找潛在室友時,就像在玩交友app,在簡單對答之間,我已能大概將對方分類: 對小事很在意的緊張大師、年輕活潑涉世未深的少女、比較務實而又獨立的穩重派……
我跟男友說: 「事事擔心的好處是可以顧及比較多的細節。」不過我明白,成長的代價是學懂了自我保護的手段,犠牲了的是活在當下的輕鬆坦然。他卻說: 「其實你也很勇敢。」我知道我可以更勇敢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