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時間淬煉後成經典,不只是美食的美食電影。
拉麵不只是麵
故事主要劇情講述著女主角蒲公英在丈夫去世之後,獨自經營著生意慘淡的拉麵店「來來軒」以養活孩子度日。而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日子卡車司機五郎和同事阿剛開車送貨,巧然兩人因為阿剛唸著一本關於如何正確吃拉麵的書而感到飢餓,兩人便在「來來軒」停下想解饞。因緣際會下幫助了蒲公英趕走糾纏不清的黑道,最後五郎決定幫助這個搖搖欲墜的拉麵小店。
《蒲公英》蔚為一部美食經典電影,不難注意其以美食做為電影動能的重要性。女主角以拉麵有始有終的貫徹劇情,中間相互交錯著其他日本市民們與美食息息相關的小故事;綜觀而言,說這是不折不扣的美食浮世繪確實不為過,其中的細膩與精彩程度絕對值得一品。
電影以簡單的主線架構,呈現出「拉麵」的製作方式:從麵條的作法到湯頭材料的選用、佐料的選材、烹飪的溫度調控,到客人到如何尊重這道用心製作的美食,甚至連店面裝潢都有提及、拉麵的歷史文化也延至電影中。電影就像是一部專門的「拉麵製作秘笈」,看完了《蒲》也同樣的理解了日本人在於小事上的匠心獨具,凡事求精益求精的職人精神。甚至透過電影作品,不難看出導演伊丹十三個人對於「正確性」的執著,是如何將那份偏執與熱忱面面俱到的呈現在40年後的今日。
在電影裡,一個人就能夠成就一個故事。美食永遠與眾生息息相關,在《蒲》的支線故事中,美食除了用來讚頌,更多的是用來諷刺:在高級的法式餐廳,董事長的宴客席中,每個上流人士都對著法文菜單面面相覷,一聽到有一個人點了比目魚,其他人強隱住自己對於法式料理的無知,紛紛效仿、反而在這場餐宴裡地位最低的小職員,流利的選出所有的前菜正餐到酒品;而在這間餐廳的另一側,一群年輕女孩們正在上著用餐禮儀的課程,關於吃義大利麵到底該不該有聲音,老師一邊強調必須安靜的吃,一邊示範著如何靜靜地咀嚼料理,結果隔壁的外國人用力地吸吮麵條;飯店裡,黑道份子將食物倒在女友身上玩弄;路邊一群流浪漢們靠著餐廳剩下的食材學會了品鑑料理;死亡當前,丈夫讓著瀕死的婦女靠著最後一口氣替他和孩子主最後一頓晚餐。諸如此類的小故事種種,從蒲公英做拉麵的主線劇情中額外延伸出的,溫暖也好,諷刺也罷,有時甚至哭笑不得,一再藉由美食反映出荒謬的社會階層、性與慾的展現、女性壓迫的現實,以及料理是如何和人的生與死融為一體無法分開。
在《蒲公英》裡我們可以看到很鮮明的美國西部電影的影子:那位來自某處(nowhere)的男主角五郎,開場就展現了所謂「男子漢」的精神,幫助了在故事中想要獨當一面的女主角,最後在電影結尾不求回報的瀟灑離去。諸如此類,處處可以發現西部牛仔的英雄與兄弟情懷、以助人為己任,神秘卻又看似無所不能,成功地把女主角帶向人生另一個巔峰——這樣的「西部精神」也就是為什麼雖然這部電影以女性為主角,卻無法被視為女性電影的原因之一。而從蒲公英並非自身熱愛,僅是接手「亡夫」所擅長的拉麵料理開始,到她對五郎的愛幾乎只能算是電影裡的附註,反倒加深了蒲公英在電影裡作為唯一的女性和男主角間的差異性。女性在電影裡無法被立體化固然難過,但當時社會裡的女性確實不曾真正活在男性之上。
導演伊丹十三確實非常會說故事,綜觀《蒲公英》,可以發現他完全是以大眾娛樂作為取向,卻不失巧思,在這部以美食為主體的故事中納入了自我對於社會的觀察、情慾的體現,一路到死亡的議題。其中最令我眼睛為之一亮的不外乎於看到畫面中的愛侶口含蛋黃用嘴巴互傳,最後蛋液在女子口中破裂,汁液汩汩而下,浸濕了下巴、脖子,直到白色的禮服染了一片黃。整段畫面利用「蛋黃」表現出情慾流動,即使完全沒有裸露情節,也成就了一段我心目中非常經典的「性愛場景」。不用說我非常欣賞伊丹十三能把拉麵製程轉化成一幕幕精彩可期的影像,電影在幽默之餘不失辯證、歡樂之外也看見種種社會中能引人深思的縮影。《蒲公英》真的是不可錯過的美食經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