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末公公日前往生,過年前出殯,身為長媳必須按鄉下規矩適時扮演守喪的角色。然而,多如牛毛的繁文縟節、荒謬的禮俗令人頭痛不已,不禁想起《父後七日》這篇小說及改編的電影,我的演出則是《公後十六日》。
首先,公公遺體要送回老家老宅時,擇日師父竟要我用磚頭搭灶在戶外煮腳尾飯,有沒有搞錯,什麼時代了?問師父:「不能把電鍋拿到戶外煮就好嗎?」師父說:「不行,要用直火,不然用瓦斯爐也可以!」
小叔特地打電話問和先生一起到醫院接遺體的婆婆,得知沒有可移動的小瓦斯爐,連小卡式爐也沒有,已經晚上近10點,鄉下地方無處可買,最後忍不住跟師父講:「真的找不到瓦斯爐或卡式爐。」師父才終於點頭說,那就把電鍋拿出來戶外煮吧!
礙於情面,不能嘀咕,但心理實在非常受不了,明明現代人都用電鍋了,誰還會用灶煮飯啦!
再來,婆婆怕人家說喪事辦得太草率,不同意送殯儀館,必須在自宅辦,且要求停靈10天以上,加上師父看日子,為避免沖煞到長孫、孫女、小叔,終於選定16日之後出殯,停靈在家每晚需要有人守靈。
接著,寫訃聞要列出諸親友,現代人親族往來疏遠,再者,公公的弟弟中年去世,因故和弟媳互動不佳,多名姪女出嫁並未參加,先生和小叔連堂姊、堂妹名字都寫不出來,更不知嫁給誰,卻因規矩及塑造族繁模樣,得把堂姊夫、堂妹婿名字寫上去,小叔硬著頭皮打給鮮少聯絡的堂弟詢問,才完成了訃聞填寫任務。
想想,我和小嬸應常常被親族這樣寫在訃聞裡吧!也不會有人來問願不願意。
我的《公後十六日》將持續演出到除夕前一天,因此,最近無暇爬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