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舞蹈家紀錄片《PINA》有感
欣賞舞蹈大師Pina的紀錄片,起初聽聞她的名時,她已離開這個世界了。不過她的精神,根據這部影片的敘述,仍保留在她的舞團團員心中,讓我可以在多年後,一窺這位現代舞大師的思想與舞作片段。
Pina的精神
片中以她的團員憶想Pina和他們說過的話、引領他們的啟發為主,每個人懷念起她有不同的想法,有歡笑、有提點、有鼓勵,卻有著一樣的信念,也就是「舞蹈即語言」。利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某種感覺、想法和某個故事。這些集合體不需要為了創作而作,而是純粹的表達自己主觀意識、屬於自己的故事。以及演繹某種文化議題、某個對於當下時局的想法,或者演出他人的故事。非常多種的故事版本與情節,有點像輔導諮商中的心理劇,既意識流、也像心靈寫作,把舞者在演繹故事的當下展現給觀眾看。
Pina的詮釋手法
在車水馬龍的街道起舞,環境也是故事中重要的背景與情境來源
說到觀眾,在紀錄片中常使用非劇院的視角,看到舞者們在戶外翩翩起舞。無論是車水馬龍的街道、貫穿城市的電車裡、游泳池邊、擁有面向森林和大片落地窗的排練室、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中,抑或是穿著華麗舞衣,拿著掃落葉大砲機器,朝著森林中滿地落葉到處吹,落葉歲從地面紛飛起來,享受著落葉與風輕輕滑過身體的觸覺,舞者也將裙襬蜷握在手中,配著裙子上的花紋,此時的舞者好似一名天真無邪的孩童,把自己樂得像朵春天花兒。舞者沉醉在當時設定的舞蹈主題裡,時而歡笑、時而恐懼憤怒、時而徬徨無助。
每位曾與Pina共事的團員,分別以他們認為受到她啟發的舞蹈思想向她致敬。誠如一位團員所憶,Pina曾向我說:「舞吧!舞吧!不然我們會迷失。」舞蹈就是一個人訴說的方式。讓我看了好感動,也許這就是一個人像畢生所求表達致意的方式吧。
在104分鐘的紀錄片裡,我從未見到Pina批判過任何一位舞者,最多只是「你跳得不夠自我、不夠展現自己」而已。她的不批評、尊重每一位團員的精神,在自己身上也能看見。一個人視舞作為日常語言,不為誰而起舞、不屈服於主流社會或經濟收入下的壓力。我只看見純粹的抒發、我只看見她關懷人類的喜怒哀樂與日常。像是返璞歸真的孩子,不受他人指使而壓抑自己。反倒是以一種成人的成熟之美,來詮釋人類在視存有的關係。若使用沙特的說法,應該是存在先於本質的想法,也許可將之比擬的吧!
這部片對我的觸動
1. 交談
這是我習慣看現代舞會做的事情,也就是利用舞作來嘗試理解編舞者的想法,她為何要編這段舞?為什麼以這樣的手法呈現?以及帶給我的觸動是什麼?其實有種解謎遊戲、看偵探片的感覺,我相當享受現代舞能給我如此的視覺和大腦交互作用的盛宴。
而我的感覺,就是她的精神不會因為她的離去而消逝,她創立舞團讓許多和他有著共同信念的舞蹈家一同詮釋作品,這是不分種族、年齡、語言和多元議題的。在她的作品裡我看見了寬容與慈悲。
Pina Bausch (1940-2009)德國編舞家,代表作代表作有《穆勒咖啡館》《春之祭》等
2. 期許
我期許自己也能像Pina一樣,對著熱衷之事心無旁鶩地享受,發揮自己所能,與之共舞。
我也期許自己能以寬容且自由的心看待這個世界。今天剛好讀到心理諮商的一個學派,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此學派主張人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自我、成人自我,與兒童自我。
成人自我是自我分化最理想的狀態,效能感最好。父母自我意味著我們待人處事過於現實與僵化(因為父母照顧家庭需要扮演著控制者,與資源調度者的角色);兒童自我代表長不大的幼稚狀態。起初我看見Pina要求舞者單純地在日常生活中隨故事起舞,他們無畏旁人或當下情境,只與自我狀態共處。我以為她像處於兒童自我那樣地天真無邪,樸實地像涉世未深的孩童那樣的純真。但後來仔細想想,她的表達並不是像《小王子》般地要人回憶自己的童年,做出如孩童般的善良樸實的行為。她只是傳遞某種故事性的訊息,並且以舞者與舞蹈動作,作為訊息的載體而已。真誠而寬容。
3. 當下
其實不只今天的紀錄片,讓我看見藝術家與當下相處的重要性,許多編舞家與藝術創作者,甚至各行各業的專家們,都與當下相處得宜,且利用當下的力量使自己浸淫在自我世界裡,鑽研或享受著領域的內容。
我也許還找不到如實地和當下相處的技巧或日常習慣,但我能可以透過這部影片來看見藝術家們與自我真誠相處的境界。
抬頭看見衛武營的樹枝剪影,那時正下著點點細雨。不曉得藝術家們見到此番美景,會不會浮現出一部作品或者幾個舞步呢?
#PINA #衛武營 #樹洞電影院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