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的來由
這句話,是我國小老師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給我們全班的一句話。至於為什麼會特別提到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去拜託老師別像前幾屆一樣永遠都是同一句話在勉勵,可不可以在我們這屆換另一句話XDD,另一方面是,這句話影響了我很深,不論是上了國中不愛唸書需要「心靈雞湯」強制自我療癒時、上高中面臨社團與學業互相拉扯而心累時抑或是大學開始外務在身時,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勉勵自己的一句話,也就是因為「凡事都達盡善盡美」,也間接確定成為一個「工作狂」,深植在每個人對我的印象之中。
低估自己的能力、時間
大學的到來對我來說是一件得來不易的事情。自小我對課業一竅不通,又不甘願土法煉鋼走苦路,所以學測考完後我就以勉(超)強(爛)的成績擠進個人申請的窄門中,以第一階段六個志願只中一個志願可以面試,且順利正取的姿態進入大學就讀。
當我進入大學後的第一件事情,我便了解到我選擇的科系對於課業相較於其他系所還來的「不重視」。也就是說,我們科系的生態很看重實作,因此,在還不熟悉系上實習媒體的運作方式,我就毅然決然加入了系上的網路小編「組織」學習怎麼當個小編(為何用組織來稱呼後續會有文章和大家分享)。
爾後到了一年級下學期,迎來了另一個外務,那就是系上的實電視台,姑且不論運作的如何,我從中學習到許多的美宣(設計?)技巧,並真實運用在產出的作品中,學得多,自然而然壓力就會上來了。除了設計的本分外,我也需要跑專題新聞,但漸漸發現新聞領域並非我未來的規劃,因此設計的興趣漸漸被不喜歡的新聞給拖垮,讓我在心理上面對的越來越消極,進而影響自己對電視台的熱愛,時間上也不怎麼重視這件事,就開始陷入了死亡循環:時間規劃的很差勁、做事情失去了時間概念、作品質量受影響、參與意願降低。
「做什麼事」和「何時做何事」
在我陷入死亡循環時,我赫然發現這中間出了一個極大的差錯,除了興趣不在新聞領域以外,「時間規劃」也有「自我溝通」上的問題。當初我用的軟體是T開頭的行事曆軟體,撇除大家為了更好共享內容而使用,自己原先對時間的規劃也非常認同T軟體的做法,也就是「知道一天要做什麼事」。但問題也就出在「做什麼事」而已,僅止於此我無法理解我一天的確切時間軸為何,就會開始間接拖延症復發,僥倖的以為離截止日還也一段距離而無限安慰自己「還有時間」,但其實:那些覺得還有時間的時間,都是在浪費時間。
當我發現這個問題並且改善它,是在我大學三年級時轉學並擁有了人生第一台Macbook後,使用了Apple自家的Calender後,發現了可以用以「週」加「小時」為單位的顯示頁面檢視自己的行程時,才知道時間規劃的好呀~(這邊先喊個西呀哇ㄙ ㄟ~ )但其實後來才知道Google也有Calender...,好吧。可能是我真的用不習慣雲端以外的服務所以根本沒注意到哈哈。
開始了以小時為單位的規劃後,我發現我越來越能精準掌握何時有空跟何時有事,除了更好安排自己的讀書時間,也可以更明確的交代給身邊的人我何時有空,可以約出來吃飯喝咖啡之類的(但反而時間被塞更滿... 下次約終究淪為藉口而已哈哈)
時間規劃上變得更加明確。了解自己的時間分佈,才能適當安排自己必要的休息時間!
小結
本篇從盡善盡美出發,談到促使我重新盤點時間規劃方法的契機,一路到使用軟體的改變和小反思(?),可以發現其實一件生活習慣的改變,是需要長時間試驗、試錯而滾動式調整的。漸漸改善生活模式,便可以使自己的生活規劃的更明確、詳細,在大學時間養成這個習慣,儘早面對未來社畜的生活(?)
下一篇預計會談到即使改善了時間規劃,下一個面對到的問題為何?
又如何去應對!先這樣囉,希望這篇能帶給你一點靈感~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