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裡,
有人喪失了對他人的共感能力,變成了怪物,
有人卻能保持正常人的面貌?」
追逐怪物的人:韓國首位犯罪側寫師的連續殺人案追蹤紀實 악의 마음을 읽는 자들
作者:權日勇、高納穆
出版社:高寶出版
之前玩了一款遊戲,其中有位能力很強的犯罪側寫師,人設卻是他對於一般人的情感知識不甚瞭解,跟我對於這個職業的想像有一些落差,讓我開始好奇這樣的設定真的有可能嗎?增加了我想要了解犯罪側寫師到底是什麼職業的動機,進而把這本買了一段時間卻一直沒閱讀的書找來看。
本書是一本紀實,描寫韓國警察尹外出創立韓國最初的犯罪側寫組,以及警察權日勇擔任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的過程,讓讀者了解犯罪側寫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職業、在韓國發展制度的歷程以及在犯罪破案上運用的過程。整體而言真的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書。
🔍 犯罪側寫(Criminal profiling)是什麼?
犯罪側寫是以科學證據為基礎,推定犯罪者的性格、心理、智力、職業、特徵以協助調查。在過程中會去理解犯人的犯罪心理,目的和為了心理治療所做的哲學對談或臨床訪談不同。尹外出與權日勇依循的模式源自於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犯罪側寫方式,以約翰・道格拉斯的故事《破案神探》最為知名。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覺得,這個職業真是厲害又有些帥氣,需要運用問話的技巧和衣著帶來的既有印象,影響罪犯的信任感,也時常得精準地了解犯罪現場發生過的事。透過各種線索了解犯人的MO(犯罪手法)以及簽名特徵(犯罪者在犯罪現場進行的特殊行為,用以滿足犯罪者的衝動或需求)評估犯罪者特性,同時又需要增進心理學的理解,以避免虛假自白等誤判的情形。
但從書中的脈絡來了解權日勇作為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時,也看到了身為犯罪側寫師以及這個領域的開拓者背負的龐大壓力。不僅面對社會期待犯人被逮捕的壓力,而時時刻刻需要和時間賽跑,也要面對機構體系中的角力和不理解。對於警政體系而言,這個體系的開始是令人陌生困惑的,如何將犯罪側寫運用在真實辦案中也是一個挑戰。在書中可以看到身為開拓者的孤軍奮戰、不被理解,職缺的定位不明朗而影響到升遷和家庭生活,提出來的意見也可能會打擊同僚而引發爭執,同時又要注意與媒體間的合作關係,可能會形成有助於辦案或使犯人改變手法的風險等各式各樣的寫實面。
🔍無論天氣好壞,犯罪側寫師和刑警就像手持手電筒刻意走向暗處的人
「以後我要走的路會聽到很多我不想聽也得聽的故事,要聽一些兇狠殘忍的故事,往後我的人生得擁抱著這些故事走下去了。」
隨著書中介紹的案件越來越多,也可以感受到身為犯罪側寫師在工作上感受到的情緒也以負面居多:恐怖、憤怒、緊張、難過⋯⋯常常在書裡看到還沒破案的壓力下,權日勇時常加班無法回家,每天在工作都不斷地翻閱重案資料,並回顧相關現場照片的描述,讓人不禁覺得這份職業的情緒耗損非常嚴重,甚至擔心會不會有急性壓力症候群或PTSD的職業傷害。
「想要抓住冷血無情之人,就得了解冷血無情之人;要想了解冷血無情之人就得變得冷血無情,然而自己也會逐漸變得冷血無情」——布倫特・特維
作為犯罪側寫師,為了不讓自己在側寫過程中因體會到受害者的痛苦,必須要用將受害者物化的情緒機制,將受害者當作一項物品來防止側寫師的心理耗損。此外,為了防止先入為主的判斷偏差,也需要在還沒定錨之前先開始了解客觀資訊。這些方式的缺點也造成側寫師有可能面臨喪失人性的風險。
🔍 人的一生往往彌補著童年的缺失?
在書中曾討論過罪犯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形成,書中的受訪人偏向認為是後天的影響較大。
為了了解犯罪心理,犯罪側寫師會回歸注意罪犯本身,去了解他們的生長脈絡與犯案過程。其中一段讓我印象的是,權日勇提及他時常會問犯罪者「最幸福的童年回憶是什麼?反之,最痛苦的童年回憶又是什麼?」,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犯罪者都回想不起快樂的回憶,至於不愉快的回憶卻能聊上幾十分鐘不停歇。
書裡談到許多犯罪其實涉及到犯罪者的低自尊,且犯罪者可能是會合理化自己對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的憤怒與憎恨,建構「我做出這些行為是再合理不過的,我沒有錯」的信念架構。兒童性犯罪者則會透過兒童修復從其他成人得到的挫敗感與擔憂遭人拒絕的恐懼。也讓我感受犯罪的過程,其實是某種以扭曲的形式來建構對於個人需求的滿足和修復歷程。
🔍經濟劇變產生的病理現象
除了個人經歷形成的犯罪,本書也在討論社會的變化對於人的影響。從韓國既有的觀點,很難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大都市的陰濕角落孕育出的隨機犯罪──連續殺人和連續犯罪,書中一部分提到韓國社會變遷後造成的都市冷漠情形。相較於緊密的大家族時代,在首都生活的人緊密性相對淡薄很多,「人們只要事不關己,就不會特意通報」的現象,讓生長於不同時代背景的權日勇十分震驚。甚至在有一起案件中,殺人犯穿著染血的衣服走進地鐵站洗手間,沒人在意也沒人通報。
社會開始出現選擇與受害者素昧平生的人作為主要殺人的犯案對象,也是一項指標。過去韓國在偵辦案件時,其體系尚無法理解全然地因為殺人為主要目的的無差別事件的概念,導致偵辦方向常花大量心思在受害者的既有人際關係中,因而無法抓住真正犯人的蛛絲馬跡。
書中討論對於無差別、連續殺人的犯罪模式給出了一個觀點,韓國經濟發展出現的兩極化,讓部分的人在急劇的貧富兩極化中,感受到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隔閡愈來愈大,也造成無動機犯罪者會因為「我不能改變我的身分階級」而感到害怕。然而消彌這樣的害怕的執行因現實造成能力有限,最終無動機犯罪者們反而常選擇了和自己一樣貧窮的人作為犯案對象。
另一方面,書中的訪談也提及強暴或殺人連續犯的形成過程中,幻想也是重要的要素。所有的人可能都會有一些幻想的過程,但差異在於幻想是否稍縱即逝。當幻想與行動劃上等號時,就形成了犯罪的開始。
🔍小結
「犯罪經常變成娛樂消費產物。社會大眾藉由主流媒體消費犯罪的態度大致分成兩類:和我人生無關的衝擊性事物,以及燒腦的拼圖遊戲。這兩種態度必然導致觀點死角。從名為犯罪娛樂化的後視鏡看犯罪,無法全然了解犯罪現象。犯罪受害者和受害者遺屬們躲在觀點死角哭泣。」
本書使用「怪物」一詞,用以描述無法教化的犯罪者。老實講,我在閱讀本書時也有些訝異作者選擇用如此直接和非中性的詞彙。書中涉略對於死刑的想法和現實層面的問題,關於這個議題,我感覺自己還沒辦法很直接地選擇哪一方的立場。但很被提醒的是,身為一般民眾看待犯罪的視點要謹慎,不要隨意以娛樂的方式來消費事件,否則對於受害的人們又將是另一種傷害。
很喜歡本書選擇不只是將焦點放在權日勇一人上,也描寫犯罪側寫師如何融入韓國的法律架構,以及和組織間的合作方式。很驚訝的是後來第一期招募培訓的韓國側寫師中,也有些人後來轉移跑道,去做電視劇編劇方面的工作(此指參與韓劇Signal的金允希編劇),選擇以不同的力量為這個職業與社會政策發聲。從每個國家第一次出現無差別殺人開始,就反映了那個國家社會的變化。本書也提醒了我社會整體安定的重要性,當人們所生活的社會減少一些不穩定性,才能減少環境脈絡的絕望感,而讓人不需要以扭曲且代價高昂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