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季的嬗遞下,經過辛苦耕耘來到了一年的尾聲,大大小小的公司正忙著籌備犒勞員工的豐盛尾牙。身為企業高管的王先生,在辛苦工作了一整年後最期待的就是公司尾牙!王先生在尾牙上開開心心嗑完大魚大肉後,跟往年一樣開始酒過三巡,結果腸胃開始就不舒服了,腹部劇烈疼痛甚至還有點發燒,尾牙獎品都還來不及抽只好趕快掛急診。
有以上症狀要注意喔!這是身體的消化系統告訴你負荷超載了,有可能得到急性的「大腸憩室炎」!
什麼是憩室?憩室為什麼會發炎?
「憩室」的產生是因為消化管道內的壓力太高,將較薄弱之處的腸黏膜擠到腸壁肌肉層外,形成小囊袋狀的結構,掛在消化管道上,其中又以大腸的發生率最高。當食物經過大腸消化轉成糞便後,剛好掉進去憩室裡硬化變成糞石,將導致腸黏膜慢性發炎,久而未癒演變為腸穿孔,腸子破洞髒東西掉出來感染到腹腔內其他器官,容易併發膿瘍、急性腹膜炎或是腸阻塞,病情嚴重最後發展成敗血症。
綜觀來說,大腸憩室炎的風險因子包括肥胖、低纖飲食、少運動、和尾牙期間最常發生的暴飲暴食等,在一篇包含 48,000 名男性的醫護人員追蹤研究(HPFS) 中,與纖維攝入量最低的人相比,纖維攝入量最高(>32 克/天)的人發生憩室炎的風險降低了 42% ;另一篇收納3175人的回溯性病例對照研究中,研究發現BMI>30的肥胖指標罹患憩室病的風險高出1.4倍,也更容易憩室出血。
憩室炎很容易發生嗎?症狀有哪些?
以亞州地區來說,發病率約為13%至25%,隨著年紀增長發病率越高,60歲以上的發病率達到50%。因解剖學和民眾生活習慣的影響,憩室炎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右下側大腸(升結腸),對應常見症狀為右下腹痛,伴隨腹脹、血便、腹瀉、噁心嘔吐和發燒,但疼痛位置還是以憩室生成的位置而定。
此疾病可分為單純性(75%)和複雜性(25%)。單純性大腸憩室炎通常為局部的慢性發炎,症狀較輕微,掛號醫院的門診以口服藥物治療即可;但碰到急性發炎、膿瘍、破裂等緊急嚴重的狀況,屬於複雜性,除了口服藥物之外需要進行手術並住院觀察病情,有大於70%的複雜性憩室炎病患需手術將病變的腸道切除。
一般檢查
通常收到病患後,第一處置是進行理學檢查:醫生會探敲、按壓患者腹部確認疼痛位置、疼痛程度和腹部腫脹,之後為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會配合抽血、糞便檢查、斷層掃描(CT)和超音波。
抽血讓醫生得以檢視白血球數值和以發炎指標決定感染嚴重程度;糞便檢查可看出是否有出血和顏色異常,留存送驗查出感染菌種。
診斷憩室炎的黃金標準: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CT) 已成為潛在憩室炎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它可以準確診斷憩室炎發生位置並知曉嚴重程度,因其高敏感性和特異性(精確度達98%)常是影像學檢查的首選。超音波檢查通常用在難以描述腹部哪裡疼痛的患者,其方便性在於超音波可以在不使用輻射設備的情况下得到腹部器官的影像。 然而,超音波影像和CT相比細節度較差,無法做更仔細的評估。
內科治療
對於單純性憩室炎和大部分的複雜性憩室炎患者來說並不需要動手術,醫師首先會進行以抗生素為主的藥物治療。因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卡在憩室裡容易衍生細菌,此時依病情嚴重度和醫師經驗選擇注射或口服劑型的廣效抗生素控制感染,並建議禁食約2~3天搭配吊點滴補充電解質讓腸道獲得充分的休息。
外科治療
當病況沒有好轉甚至形成膿瘍或是反覆發作、潰爛,為防止感染範圍擴大,進行手術是無法避免的。外科手術形式分為憩室破洞修補術和引流腹內感染、部分大腸切除術±腸造口與憩室切除術。
傳統的剖腹手術(Exploratory laparotomy),需要將肚子開一個大洞,然後找到破裂的憩室病灶,再把發炎潰爛的大腸切除,但因為此時腹內膿瘍造成的嚴重感染,通常不建議直接進行腸道重建,都必須實行人工腸造口形成術。剖腹手術後的恢復時間長,且因為病患感染嚴重,多會合併其他器官的衰竭,所以屬於急重症困難照顧案例,有時候還會因為合併肺炎導致脫離呼吸器延遲,對醫療團隊是一大考驗。
所以近期外科的共識傾向,若無立即生命危險,待急性腹內膿瘍發炎獲得控制以後,再予以微創腹腔鏡大腸切除,讓病患有更好的術後生活品質。腹腔鏡手術,是在腹部劃下3或4個一公分不到的小切口,在每個開口插入特製的器械和腹腔鏡影像鏡頭,醫生將透過鏡頭清晰的看到病患腹腔內部方便進行手術,由於科技日漸發達,更是發展到「無疤痕」使微創手術更加完美。如此一來,傷口小又美觀、復原快、減少出血風險、縮短住院天數,多為目前腹部手術的主流。
腸造口又稱「人工肛門」把腸子開口置於腹部,取代原來肛門之排泄功能。分為永久性和暫時性,急性大腸憩室炎手術後的人工肛門,多屬於暫時性,其目的是保護剛做完手術的腸道讓其修復和保護手術區域不受糞便汙染,通常於術後六個月可關閉復原。
如果本身屬於不運動、肥胖的高風險族群應斬草除根減少發病風險—規律運動之外,每日有喝足夠的水量(2000 c.c)和多吃高纖蔬果(建議每天20-30 g)有助於減少腸道壓力,尤其高糖、高鹽、高油、低纖食物容易消化不良應避免長期或是一次大量的攝取這些類別的食物。原先腸道蠕動較慢的民眾可以補充益生菌,因其可以抑制致病菌生長、改變細菌叢生態而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並使排便順暢。
我們義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團隊,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統計,針對台灣民眾於1996~2013這期間,共有27556個患有憩室炎的住院患者,其中對於接受過內科保守治療的患者中,再次復發入院的機率是 9.1%。 我們還發現,如果是超過33歲的男性,第一次住院超過五天,合併有胃潰瘍病史及高血脂症,兩年內再復發住院的機率更高達七成。
所以,健康的運動,規律的生活,才能真正地保持腸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