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別塔學院 – 那文字之間無法言表的沈默,才是意義的所在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巴別塔學院 – 那文字之間無法言表的沈默,才是意義的所在

By 匡靈秀 R.F. Kuang

楊睿珊、楊詠翔 譯

 

好久沒這麼入迷的讀完一本書了

雖然快六百頁

卻可以很順暢的看完

中間大概有一小段稍微覺得節奏有點拖沓

(有幾段想講的事重複)

然後就一路衝到結局了

 

*那些話與話中的無法言說

我自己很喜歡這部故事的設定

在奇幻與作者想說的議題間

有很精緻的連結、一定的深度

故事中魔法驅動的方式(產生)

就是在翻譯過程中

兩種語言/文化間的意義落差

那個失去的無可直言、無可替代的意涵差別

會化為具體在實際中的影響力

 

例如法文的關/鎖若要直接字面對照翻譯的話

會對應到拉丁文的加固/強化這個詞

同時亦是拉丁文中的鐵(剛硬)的意思

所以翻譯後那背後因為文化造成的認知差異

就會使被銀條強化的鎖變得更加無堅不摧

(在這邊失落的是翻成拉丁文後多出的剛硬、加固的意義

被具體化實踐在法文的鎖上)

 

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

反而可以帶來創新

那些難以言表

只能掌握實際語言才能體會的轉譯

才是意義的存在

 

透過控制這樣的能力

在書中的大英帝國得以成為世上霸權

掌握著白銀

掌握著文字

就是掌握著權力

可以透過白銀讓軍艦更加堅固、更加有毀滅性

更加強大的去巧取豪奪更多白銀

也可以透過白銀讓國家所簽訂的契約書更加有利自己

於是凡有的

更加有餘

 

 

而為了達到這樣的(殖民)永續

帝國不停的從殖民國

培養不同種的孩子

優秀的

最終得以帶著自己所專長的母語

去到位於牛津的巴別塔學習

得到看似在殖民地沒有的富裕生活

並為帝國最高的、最受尊重的單位工作

 

但這真的是一種融合、合作嗎?

在沒有互相理解、共感的前提下

落為只是一種利用

或以善意為名的單向綁架

 

在閱讀時

其實有很多當時在英國念書時的“即視感”

那種你再努力都不一定可以融入的差異

那種隔閡不一定都是惡意的

有時候真的就像翻譯一樣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間溝通

很多時候都會有一種像是隔著一層薄膜一樣

你會感覺有時候連吵架似乎都不能暢快淋漓

 

當然

故事中四位主角所遭遇到的問題更加尖銳

有種族上、性別上、宗教上、國家上(或是不只一項的加成)

這是一種天生立基不同的難以平衡

就像書中的蕾緹(唯一的純英國人,雖然她依然有她自己受到的歧視)

雖然與其他三人親密、看似願意接受包容

但當事情最終上升到不同面向時

例如國族、例如殖民與被殖民

她就難以理解

(我其實也可以想像她的困惑)

她不能理解為何她曾經依賴的朋友們

會如此不知感恩

要顛覆這個將他們從落後、辛苦的生活拉出來的國家

要背棄她

 

就像對於一段同樣的話語、故事、資訊

轉譯後

一旦進入不同文化的人眼中

就會產生不同解讀

落入無法溝通的狀態

我們都是在巴別塔上相見

又徒勞步下的人

 

整個故事就建構在這個設定上

描繪這個帝國與及殖民地的關係

探討統治與剝削

探討不公與冷漠

探討犧牲與生存

而這一切都環繞在“話語權“上

誰掌握了文字的力量

誰掌握了資源

就可以寫下屬於自己的十戒碑

立在他人的土地上

 

 

*誤會與理解,靠近與徒勞

故事既然是圍繞翻譯而生

必然會充滿因為文字而產生的誤會

小處例如拼音、翻譯用字的失誤 

讓我想到我寫博士論文時

在描寫田野發現時有一次要寫a man in yellow shirt 寫成 a man in yellow shit

(雖然我覺得後者挺有…雙關畫面的)

還有日常生活在節律的調解下變得 calm 我寫成clam 

(雖然clam不開蚌時應該很calm才對)

前者的錯讓我的指導大笑

後者的錯就失去了一種共同笑點的哽

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書寫誤植的狀態

這些還是小的

可以一笑而過

 

但文字上的歧異

往往也有可能大到背後意義上的扭曲與誤解

是有可能、也會引起衝突與戰爭的

這也是故事中的背景

因為掌握權力而使其故意加大的、或是善加利用的差異

可以為帝國帶來更大的利益

哪怕那個利益可能要從戰爭、從許多人的死亡中取的

 

 

不過我認為文字(不管是看見或是聽見)的誤會

也可以是理解的第一步

只要願意溝通

願意去同理就有機會彌除那個差異

誤會不一定只帶來離心

有時反而是一種將內裡翻出來

讓彼此更了解的方式

 

「英文生詞對他來說是一種遊戲,因為在理解字詞的過程中,他也能更深入了解英國歷史或文化。」(p46.)

 

在故事後半

其實四個主角嘗試過這樣的事

雖然最後失敗了

(還付以慘痛的教訓)

卻也總是一種努力

閱讀完雖然對於他們之間友情的崩壞有點遺憾

但想想又覺得他們曾經嘗試過這次

也算對得起那幾年共渡相伴過的時光了

 

 

另外

雖然最後劇情跑的很快 

也因為他們的年紀

讓我有幾個瞬間總覺得這個參與推翻的設定有點…胡鬧

把一無所知的青年

什麼都沒準備的學生

就突然置身於“革命”、對抗存在許久的帝國這樣的景況其實很殘忍

他/她們加入時也許許多人甚至都還沒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而奮鬥、犧牲

但認真一想

大二大三的學生

已經是成年人了

而哪一場戰爭不是這樣

從來不會因為你的種族性別、或年齡而有所倖免

也不會有人因為年輕、因為在學校中

就不會被捲進去

更不會等你想清楚了

才開始

 

雖然他/她們的“溝通”失敗了

但從中我們仍不乏看見他們之間那些因為誤會而產生的對話

以及對後背後隱藏的

那些無法言表、詞不達意

那些到嘴邊說不出來

只能用行為來表達的愛與恨

 

所以我總覺得這故事到最後

也許不只是說帝國、殖民這樣宏大的話題

更多是一種人生中那些蒼白的地方

那道人與人之間

終究有一些無法理解與橫跨的縫隙

一不小心你我就會墜入

或是卡在縫中

 

我們能做的

只是盡量靠近

在墜落深淵之前

再靠近一點點

撫著那層隔閡

努力理解對方

感受溫度

 

「他以為他會害怕……但是此時讓他最震驚的,就只是其中的美麗,銀條在歌唱,在震動,他心想,正試圖訴說某種有關自身無法言說的真相,也就是翻譯是不可能的,銀條捕捉和顯現的純粹意義領域,永遠無法也不能受到知曉,這整座塔的事業從一開始就註定徒勞無功。」(p655.)

 

也許我們不需要、也不能純靠文字來理解彼此

而是那些文字所不能體會、轉譯的

那些在眼神流轉間

或是書中所說的

四位朋友在宿舍中席地並肩閱讀

分食著其中一人特意帶來的麵包

那陽光落在地上的無聲時光

才是意義浮現的時候

 

 

*殖民與被殖民

讀過一些有關殖民帝國與被殖民地之間的關係的故事

大多離不開剝削

以及反撲這些議題

在巴別塔學院中

亦提到了資源上的剝削

以及剝削後大量囤積帶來的浪費

 

『「你知道在這個國家,大多數銀條是做什麼用的嗎?」「醫療產業嗎?」羅賓瞎猜道。「哈,真可愛,不,銀條主要是用來裝飾客廳的。沒錯,例如聽起來像真的公雞叫的鬧鐘、可用聲音控制明暗的燈、會隨時間變色的窗簾,諸如此類。因為銀條可以變出很多花樣,也因為英國的上流社會人士買得起。英國有錢人想要什麼,就能拿到手。」』(p124.)

 

這種珍貴到可以在殖民地救好幾條人命(例如男主的生母)的銀條

卻在帝國被肆無忌憚的浪費

但同樣的

主角群(大部分)為何最後敢起身對抗帝國

正是因為殖民者其實在某種程度上

也是被“殖民”了

他們在骨子裡更加依賴被殖民地的支持

 

在John Wylie 寫的<地景>中提到 

『巴瑞爾(Barrell, 1980)主張,「勞動者正在工作」的場景,既滿足了譴責「懶惰」的道德規範願望,又藉由將勞工等同於「永恆的」鄉村活動,試圖將勞工自然化。所以,工人被轉化為「遙遠而概括的恐懼與慈善對象」,他們變成「容許在上流社會客廳出現的部分裝飾」巴瑞爾主張,這種再現試圖「安慰,英國窮人就像(或者可以像)世外桃源的年輕人一樣快樂。」(p87.)

 

這正是殖民帝國想要粉飾的太平

但同樣的

 

『詹姆斯鄧肯、南西鄧肯<生活不能同他們一起,造景又不能沒有他們>中提到“貝德福德是一個審美消費的地方,居民保護並提升城鎮的美景,來獲取愉悅的社會地位。為此,他們利用排他性的使用分區、嚴格的環保法規,以及受剝削的新進拉丁裔日薪工人……(p9) 維護貝德福德地景美學的勞動者本身,卻被認為是貝德福德居民習慣去購物與辦事的隔鄰基斯科山街景上,一項不美觀的元素……(p91.)(許多受訪者都)坦承,村里街頭巷尾冒出來的拉丁裔日薪工人「有礙地景觀瞻」。(p94.)』(<地景>p104-105.) 

 

這樣的太平與帝國的穩定運作

背後是被殖民者的辛勤努力

 

不只是國與國之間

有時國家內部亦會充斥著這種權力間的不對等

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去庶民商業”

驅逐外市勞動者等

就是一種既需要其維持這區域/城市的運作

(不管是基礎經濟或是生活)

但同時又不願看見、與其共生

平視其存在

 

『「在地景的美麗底下,深深地構築著同樣不愉快的歷史,以及持續的社會不公。」』<地景>(p98.)

 

只單一方屈從的關係是不會健康

更不可能永久的

帝國的強權到一階段

總容易會顛覆在那些她們所“看不上”“故意忽視”的那群人手上

 

「後來,當一切都變了調、世界一分為二時,羅賓會回想起這一天,回想起第一次一起喝下午茶的時光,自問他們為何這麼快就變成了朋友,為何不經大腦就急著信任彼此。他們明明有數不勝數的方式可以互相傷害,為何他們卻視而不見?為何他們沒有停下來思考四人在出身和成長方面的差異,從而發現他們立場本來就不同,也永遠不可能站在同一邊。但答案其實很明顯:他們四人都在陌生的環境中載沉載浮,將彼此視為救命的木筏,而相互依偎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p112.)

 

互取所需可以是一種依靠

也可能是足以演變為感情的起始

但當演變的過程中失去了一點平衡

就會成為無可挽回的崩潰

 

 

*走出塔後

整體來說這本書議題野心大

設定有精巧處

但有些地方稍微有點經不起推敲

(但瑕不掩瑜)

最後結束稍微有點倉促

感覺是在鋪成為下一本準備

 

我挺喜歡羅賓與教授以及與薇朵瓦在書中對於生存與犧牲的辯論

(或可以說是論說)

是我覺得書中少數讓人到觸動的部分

想活 不一定是怕死 

也許有時候是因為覺得犧牲換來的尚不及於代價

也或者更多時候是貪生

這世界還有他/她覺得美好 值得眷戀的人事

或說有時候活著 也許就是懷抱一種希望將臨的期盼

 

『「我想活下去,」她重複道,「好好活著……我想要一個未來,我不覺得死亡是種解脫,我覺得那只是結束而已,會牴觸一切,牴觸一個我可能會快樂又自由的未來。而重點不是勇不勇敢,是想要另一次機會,即便我所做的就只是逃跑……那至少我也可以很快樂。至少世界會還不錯,就算只是一天,就算只是對我來說,這樣想難道會很自私嗎?」……「自私一點,」他呢喃道,「勇敢一點。」』(p644.)

 

「薇朵瓦。戴格拉夫一直以來都很擅長生存。這些年來她學會,關鍵在於拒絕往回看……生存為賴切斷羈絆,生存需要她只放眼未來。』(p658.)

 

 

基本上這本書娛樂性強

議題政治正確

對於有相關經歷的人會引起共鳴

但我總覺得還缺了一點什麼

也許是節奏安排的關係

或也正是立場過於正確

所以有些人世/性間的灰色地帶

黑白之間的拉扯

就較少著墨

(這也是青少年小說常會出現的狀況)

會降低故事中角色跟情節張力的多樣性

也就會減少一些讓人覺得觸動的點

覺得有點可惜

 

但除此之外

這是本可以一讀的書

特別是書中所寫主角們在牛津的生活

讓我回想起了很多在英國讀書的時光

以及閃現眼前的對應的鮮明空間

我相信他們初到牛津以及上學考試的生活

會讓很多人回憶起大學時代的美好

 

但那終究就是學生時代

我們都知道

隨著流光推移 人生前行

人群離散如乘洋流移動的魚群

有的忽遠忽近卻從未離開 

有的就此一別 就是永遠

 

但美好

正是因為會消逝

美好

正是因為那些不可用文字言說、解釋的心意

存在需彼此細心體會、且被意會了的幽微交流間

 

「最終,他們肯定都必須離開聳立著夢幻尖塔的牛津,前往他們各自的崗位,償還巴別塔學院賜給他們的一切。只不過那朦朧又駭人的未來,此時此刻都還很容易忽略,和眼前的美好相比,注定相形失色。」(p310.)

 

註:

『眼前這幅景象,讓羅賓憶起他十年來都沒想起的話語,是他母親的聲音,在他整個童年都不斷哀嘆的那些話,「我們以前很富有,親愛的,看看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子。」』(p370.)

這段閱讀時讓我有點出戲

雖然可以聯想原文用字

但清代的中國媽媽,會叫孩子親愛的嗎?還是“孩子“?甚至只是“兒子”?

 

 

P535. 自此之後,蕾緹變總是對言語的力量感到害怕又敬畏,她不需要銀條來證明,話語出口有可能會成真。

P654. 羅賓把手放在最近的金字塔上,閉上雙眼,然後吸氣:「翻譯,translate。」尖銳的聲響在整個空間迴盪,是海妖的尖叫,在他的骨子裡迴響,是死亡的喪鐘,傳遍全塔上上下下,因為所有人都履行了他們的責任,沒有人臨陣脫逃。 

17會員
104內容數
歡對書談(ㄓˇ)天(ㄕㄡˇ)說(ㄏㄨㄚˋ)地(ㄐㄧㄠˇ),所以很愛說說寫寫有關書的事。 若你也喜歡,歡迎留言聊聊。 IG #readingatthenight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書宅 的其他內容
9月書宅 – 秋未至   過著夏天盼著秋 熱了就想涼 冷了就想曬太陽 有時真的覺得人生很矛盾 若有個指引 直接告訴我要怎樣吧… (翻書ing)
婚前一年 – 愛情萬歲裡都擁有不了愛,你還有什麼期待 By 李柏菁 尖端出版   這本書在書群裡被很多人大推 上次清購物車就加了進去 讀完後可以理解為何大家對結局覺得很…驚喜 但老實說我還好 可能是因為一路讀下來 很多細微之處都顯示出男主是個很多地方行事 都很不光明磊落的男人
困惑的心 – 知曉天地,亦難撼人心 By 理察。鮑爾斯 譯者:施清真 時報文化出版   這兩個月看的有三本書都是喜歡的作者的新書 吳明益老師的<海風酒店> 安東尼。杜爾的<呼喚奇蹟的光> 還有這本理察。鮑爾斯的<困惑的心>   三本各有千秋 亦仍保有作者一貫風格與風骨
未來生活指南 – 人生確實是一本書 By 約夫。布盧姆 Yova Blum 譯者:吳宗璘 春天出版   這本書拿到時 我原本是想可能有點懸疑推理類型 但直到他到酒吧找到老老闆時 我才發現這走向跟我想的很不一樣(大笑) 不是懸疑 是有點玄幻了 (挺驚喜的)
陰陽師,女蛇卷 – 久別重逢的那個世界 By 夢枕貘 譯者:茂呂美耶   我一直很喜歡這類風格的故事 例如<聊齋><家守綺譚><賀賀蘇達娜><鏡花緣><子不語>(夏達)<蟲師><夜航船>等等 感覺在這些故事中 那個背景中的人與萬物(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礦物)都還緊密相關
8月書宅 – 虛構中的真實 這次書評中有科幻的虛構 (開啟了現今的元宇宙世界) 也有文學的虛擬 講述了台灣此島上的神話與自然 甚至某些人與事的消逝  
9月書宅 – 秋未至   過著夏天盼著秋 熱了就想涼 冷了就想曬太陽 有時真的覺得人生很矛盾 若有個指引 直接告訴我要怎樣吧… (翻書ing)
婚前一年 – 愛情萬歲裡都擁有不了愛,你還有什麼期待 By 李柏菁 尖端出版   這本書在書群裡被很多人大推 上次清購物車就加了進去 讀完後可以理解為何大家對結局覺得很…驚喜 但老實說我還好 可能是因為一路讀下來 很多細微之處都顯示出男主是個很多地方行事 都很不光明磊落的男人
困惑的心 – 知曉天地,亦難撼人心 By 理察。鮑爾斯 譯者:施清真 時報文化出版   這兩個月看的有三本書都是喜歡的作者的新書 吳明益老師的<海風酒店> 安東尼。杜爾的<呼喚奇蹟的光> 還有這本理察。鮑爾斯的<困惑的心>   三本各有千秋 亦仍保有作者一貫風格與風骨
未來生活指南 – 人生確實是一本書 By 約夫。布盧姆 Yova Blum 譯者:吳宗璘 春天出版   這本書拿到時 我原本是想可能有點懸疑推理類型 但直到他到酒吧找到老老闆時 我才發現這走向跟我想的很不一樣(大笑) 不是懸疑 是有點玄幻了 (挺驚喜的)
陰陽師,女蛇卷 – 久別重逢的那個世界 By 夢枕貘 譯者:茂呂美耶   我一直很喜歡這類風格的故事 例如<聊齋><家守綺譚><賀賀蘇達娜><鏡花緣><子不語>(夏達)<蟲師><夜航船>等等 感覺在這些故事中 那個背景中的人與萬物(不管是動物、植物還是礦物)都還緊密相關
8月書宅 – 虛構中的真實 這次書評中有科幻的虛構 (開啟了現今的元宇宙世界) 也有文學的虛擬 講述了台灣此島上的神話與自然 甚至某些人與事的消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小說的背景是十九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是世界的霸權,主角羅賓則是來自中國廣州,書的一開頭,他的全家人就都死於瘟疫,他在彌留之際被一個英國教授拯救,病好了之後,就被教授帶到英國牛津,成為巴別塔學院的學生,巴別塔學院是個翻譯學院,在小說的奇幻世界中,語言是是有魔法的,而正是這魔法撐起了大英帝國。
Thumbnail
  羅賓是一名貧苦的中國男孩,他被帶往英國高級學院就讀。一個平穩順遂的未來,似乎就此在他眼前逐漸展開。直到一日,他遇見反抗帝國的地下組織,並開始嘗試瞭解資本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問題。故事也由此逐步展開探問:知識分子與國家、社會以及勞動大眾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作品非得掛上「政治正確」的招牌, 才能叫好叫座? 「我」非得擁有「妳」的黃色臉孔, 才能寫出感動萬千讀者的故事? *全球最大閱讀社群Goodreads網站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 *繼《巴別塔學院》連續兩年奪得英國圖書獎「年度最佳小說」 *作者榮登《時代雜誌》The Time Next 100
Thumbnail
科學家研究各種科學,文學研究的是人,從文學中挖掘、研究古今中外的人性樣貌。光是靠著書頁上文字就能建構萬千世界、描繪出活生生不受時空限制的各種人性樣貌,文學正是將語言運用揮灑的淋漓盡致啊。
Thumbnail
巴別塔學院 – 那文字之間無法言表的沈默,才是意義的所在 By 匡靈秀 R.F. Kuang 楊睿珊、楊詠翔 譯   好久沒這麼入迷的讀完一本書了 雖然快六百頁 卻可以很順暢的看完 中間大概有一小段稍微覺得節奏有點拖沓 (有幾段想講的事重複) 然後就一路衝到結局了
Thumbnail
《巴別塔學院》是匡靈秀R.F. Kuang長年一心想寫的主題,出版當週即空降《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英國《週日泰晤士報》排行榜第二名,奇幻X歷史X語言X文化,大概是這本書的元素,閱讀過程中下意識以為是哪個哈利波特外傳,但因著放入鴉片戰爭、廢奴法案等歷史作為小說基底,讓虛構與現實融合為一。
Thumbnail
先談批評的部份,以下是跟情節無關的。 首先,書中每章都有不少的備註。這點跟《英倫魔法師》非常相似。 在《英倫魔法師》中所補上的是劇情以外的時代背景故事,為的是氣氛的營造。但《巴別塔學院》中的備註實際上有很多是對劇情有幫助的內容。當看到備註時要特意去查閱,令閱讀很不順暢。 其次,書中頻繁地為字詞
Thumbnail
現實中我們往往認為不同語言的文化權力位階差異,是跟隨國家權力強弱產生的結果,例如目前英語通行世界,是因為英國和美國相繼成為世界強權,才導致這個語言如此佔有優勢;但是今年橫掃英美各大獎項的奇幻小說《#巴別塔學院》反而大膽地假設:如果語言本身就是強權國家征服世界的工具、而非結果,那麼世界的樣貌會由此產生
Thumbnail
一群說著相同語言的人們於是決心築起那座通天巨塔...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小說的背景是十九世紀的英國,當時英國是世界的霸權,主角羅賓則是來自中國廣州,書的一開頭,他的全家人就都死於瘟疫,他在彌留之際被一個英國教授拯救,病好了之後,就被教授帶到英國牛津,成為巴別塔學院的學生,巴別塔學院是個翻譯學院,在小說的奇幻世界中,語言是是有魔法的,而正是這魔法撐起了大英帝國。
Thumbnail
  羅賓是一名貧苦的中國男孩,他被帶往英國高級學院就讀。一個平穩順遂的未來,似乎就此在他眼前逐漸展開。直到一日,他遇見反抗帝國的地下組織,並開始嘗試瞭解資本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等問題。故事也由此逐步展開探問:知識分子與國家、社會以及勞動大眾之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
Thumbnail
作品非得掛上「政治正確」的招牌, 才能叫好叫座? 「我」非得擁有「妳」的黃色臉孔, 才能寫出感動萬千讀者的故事? *全球最大閱讀社群Goodreads網站讀者票選「年度最佳小說」 *繼《巴別塔學院》連續兩年奪得英國圖書獎「年度最佳小說」 *作者榮登《時代雜誌》The Time Next 100
Thumbnail
科學家研究各種科學,文學研究的是人,從文學中挖掘、研究古今中外的人性樣貌。光是靠著書頁上文字就能建構萬千世界、描繪出活生生不受時空限制的各種人性樣貌,文學正是將語言運用揮灑的淋漓盡致啊。
Thumbnail
巴別塔學院 – 那文字之間無法言表的沈默,才是意義的所在 By 匡靈秀 R.F. Kuang 楊睿珊、楊詠翔 譯   好久沒這麼入迷的讀完一本書了 雖然快六百頁 卻可以很順暢的看完 中間大概有一小段稍微覺得節奏有點拖沓 (有幾段想講的事重複) 然後就一路衝到結局了
Thumbnail
《巴別塔學院》是匡靈秀R.F. Kuang長年一心想寫的主題,出版當週即空降《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英國《週日泰晤士報》排行榜第二名,奇幻X歷史X語言X文化,大概是這本書的元素,閱讀過程中下意識以為是哪個哈利波特外傳,但因著放入鴉片戰爭、廢奴法案等歷史作為小說基底,讓虛構與現實融合為一。
Thumbnail
先談批評的部份,以下是跟情節無關的。 首先,書中每章都有不少的備註。這點跟《英倫魔法師》非常相似。 在《英倫魔法師》中所補上的是劇情以外的時代背景故事,為的是氣氛的營造。但《巴別塔學院》中的備註實際上有很多是對劇情有幫助的內容。當看到備註時要特意去查閱,令閱讀很不順暢。 其次,書中頻繁地為字詞
Thumbnail
現實中我們往往認為不同語言的文化權力位階差異,是跟隨國家權力強弱產生的結果,例如目前英語通行世界,是因為英國和美國相繼成為世界強權,才導致這個語言如此佔有優勢;但是今年橫掃英美各大獎項的奇幻小說《#巴別塔學院》反而大膽地假設:如果語言本身就是強權國家征服世界的工具、而非結果,那麼世界的樣貌會由此產生
Thumbnail
一群說著相同語言的人們於是決心築起那座通天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