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自從發表上一篇閱讀筆記後,中斷了兩年,趁著Covid-19疫情襲擊的這兩年,在工作之餘選擇回到學校繼續充電,專心接受學校的報告、作業、考試與課程的震撼洗禮,順利畢業後的某一日,在書櫃翻著多年前買的一本親子教育書,想想也是時候該回來,繼續翻開屬於肯尼閱讀筆記的美好時光。
本書是暢銷知名親子作家汪培珽在十多年前的一本書,雖然轉眼間小編的女兒也邁向七年級,不過在細細品味該書仍是別有一番風味。「管教」中的管是管理,教是教導,小孩是需要管教的,誠如在作者於書中所言:「不是小孩只要我喜歡,就什麼都可以,這不是崇尚自由,而是放任,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通常是無法讓你隨心所欲的,無論是在學校、在職場或是婚姻關係中皆然。當父母不管教小孩時,小孩的童年也會被一團糟圍繞。不守紀律的孩子,通常也與不快樂的孩子,劃上等號。因為不被團體認同的孩子,怎麼會快樂的起來呢?如果你愛孩子,就必須要好好的管教。」小編彙整書籍中作者對於管教這議題所無處不散發出的人生智慧,願為人父母的我們,當面對小孩時,都能喚起內心深處的耐心與不妥協。
「父母試著用最大的耐心來尊重孩子;孩子,就會生出最大的自尊心來規範自己。」
一、需要變法維新的父母
- 每個「不」字後面,都要接「三分鐘的道理」。好好跟孩子說話,是一個以寬厚為出發點的教養方式。養育孩子,一定要遵循辛苦後甘的方向。苦的時間不會太長,就是人格塑形的頭幾年;甘的時間呢?是看不到盡頭的。你幫孩子做的越多,不見得越是個好爸媽;但你願意跟孩子透過說故事來解釋的道理越多,肯定就一定是,畢竟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 跟孩子說道理,不是要父母刻意委屈討好,而是我們必須要拿出一種領導孩子的堅定態度,帶領著他們慢慢養成「通情達理,體貼他人」的人格特質,更白話一點就是「將心比心」。道理只需要父母的兩樣東西-「耐心」和「不妥協」的態度。父母不要低估小孩對事情的理解能力,也不要低估小孩「想要了解各種事情來龍去脈」的需求程度。
- 改變,從父母做起。當孩子兩歲時,我們可以輕易忽略他,簡單帶過任何一件事情;當孩子十二歲時,他也可以輕易忽略你,簡單帶過應該讓你知道的任何一件事。不要從小對孩子就抱有偏見,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形象,都會是在現實中實現的。記得,教養環境,才是決定孩子向東走還是向西走的關鍵因素。
- 要給孩子頂嘴的機會,頂嘴是父母的定義,在孩子的字典裡,那叫討論。喜歡意氣用事的孩子,是喜歡用意氣用事話語的大人教出來的。從一開始,父母對帶孩子的方式,不管孩子有多小,如果都能堅守不意氣用事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孩子就會用明理的方式來回應父母的管教。建議處理孩子唱反調時的做法是「父母先停止說話」,因當溝通的一方已經出現不理性的時候,就應該是溝通結束的時候。
- 在教養的字典裡,不該有「算了」這兩字,因為父母一旦妥協或心軟,選擇這個讓自己一時輕鬆的方式,下次孩子就會用更強的力道來挑戰你的原則,這也是為什麼會有小孩在公共場所打滾的最初成因。今天心軟,明天就會後悔。
- 父母的情緒陰晴不定,是做孩子的夢靨,有凡事願意好好跟孩子說話的父母,才有情緒穩定的孩子。親子間的溝通模式,是需要時間建立的,好的壞的都一樣。親子間的溝通模式一旦建立,不容易在短時間改變,好的壞的都一樣。
- 問題,往往都不在父母看得到的地方。孩子都很好教,最難溝通的是父母,當小孩在學校製造風波時,父母親常反過頭來送給老師一句話:「我的孩子在家裡都很乖巧啊,怎麼到學校就變成這個樣子。」
- 父母試著用最大的耐心來尊重孩子;孩子,就會生出最大的自尊心來規範自己。父母越從正面的態度和角度來鼓勵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減少生活上的負面行為。如果父母沒有時間和耐心面對孩子,只會在遇上孩子不乖時下猛藥(罵人打人、意氣用事、玉石俱焚、威脅利誘),但猛藥就只能收一時之效,有人長期吃猛藥而把病治好的嗎?
- 懲罰,是管教中的最後手段。父母該嚴肅的時候,不要裝和藹;教小孩的時候,千萬不要笑,因為小孩的堅強意志,是超乎父母想像的。若小孩一味做錯了事,建議透過「隔離」在房間的方式來處罰,小孩是最怕被隔離的,因為會讓其當下的生活和遊戲被強制中斷,惟如果是離不開媽媽的小孩,建議陪孩子一起進入房間,此時也是牽涉到父母的耐心。小孩子是最容易改邪歸正的動物,只要父母願意間堅持原則,孩子不會去浪費時間挑戰父母的,因為她知道你不會給他任何一次僥倖的機會。隔離時間則視當下狀況而定,對小小孩,兩分鐘可能已經很久;但小孩個性很倔強,可能二十分鐘也不夠,當然過程中他表現出下次不再犯的態度,就可以馬上停止。
- 父母不知拿捏輕重的權威,常常是侵蝕親子關係的毒藥。父母的權威要小心使用,千萬不能因為你有個聽話的孩子,就隨意揮霍它,尤其是對已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知變通自己的教養態度,還將小孩當作小嬰兒看待,等問題朝向你衝撞過來時,父母通常很難招架住。
- 當孩子一連說了幾次的「我知道」,那麼父母還停不了口的話,那麼將來父母罵孩子「我的話你當耳邊風」就是必然的結果;也不要一邊抱怨孩子不聽話,卻又一邊猛買玩具給他們,玩具無法讓你的孩子聽話,一點都不能。
- 避免在外人面前責罵或處罰孩子,小孩也需要面子,更不要翻舊帳,從前發生過的事情從前就說過了,一旦父母開啟翻舊帳模式,小孩也會學會這方式來對待父母,畢竟小孩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 每天30分鐘,利用孩子睡覺前,跟他說說話、聊聊天。小小孩,則可以用念故事書給他聽的方式來代替說話。這叫做「愛的時間」,孩子的行為沒有導正前,都不可以停止。
二、 怎麼跟小孩說道理
- 為什麼不能搶弟弟妹妹手上的東西?
「你不會喜歡別人搶你手上的東西,對不對?所以你也不能動手搶別人手上的東西。」
「但那是我的東西!」「好好跟對方說,倘若還是不肯還你的話,在家裡就找爸爸媽媽幫忙,在學校就要找老師幫忙,而非動手」,惟記住,爸媽主持公道時並非把弟弟妹妹手上的東西搶過來(錯誤示範),而是說道理。 - 為什麼要打他?
「因為他罵我。」 現實世界,打架的情節和處罰比罵人的重,若警察在路上見到兩個人互罵多半不會介入,但只要打架,警察就會介入並直接問「誰先動手的?」 - 為什麼不能一直包著尿布?
因為穿尿布會很不舒服,尤其是在悶熱的天氣裡,屁股會濕濕的,寶貝是不是很難受呢?如果換上這件可愛的小內褲,可以變得很涼快喔。 - 為什麼不要用哭來表達事情呢?
你心裡有話想說,可以慢慢地跟媽媽說或是跟媽媽討論,但如果大家都用哭來回應你的話,這樣的生活是不是會變得很亂呢?哭有沒有讓你吃到糖果餅乾呢?沒有,從來沒有,但是不哭好好說,也不一定有餅乾可以吃。「步行做的事情,不行就是不行,無論你是哭還是不哭,都還是不行。」總以哭來達到目的的孩子,問題往往不在孩子,而是在於父母的堅持力夠不夠。
參考書目: 汪培珽(2010),《管教啊,管教》。愛孩子愛自己 。
關鍵字:管教、親子教育、汪培珽、說道理、肯尼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