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美國的決斷:台灣人應該知道的美國外交思維與決策(America Can Help! A Short History and Analysis of the U.S. Diplomacy)
眾所周知,美國是對臺灣最重要的盟友,而全世界的政治秩序也都是美國說了算,然而平心而論,我們對於美國的瞭解,尤其是外交政策方面知道多少?這又是一個令人難以一時之間就能交代完的問題,而這也是本書作者張國城在完成《國家的決斷》後,決定以本書作為續作的動機。
就《國家的決斷》來說,它是以臺灣的視角來寫作,屬於小國家、小格局的國際關係,而《美國的決斷》是屬於大國、大格局的角度,來說明影響世局有決定性分量的美國,它的國際關係操作邏輯在哪裡?
若回頭看美國的建國歷史,會發現在初期的拓荒時代,那些清教徒先民就秉持著自我管理的態度而立約(比如《五月花號公約》)。重視契約的統治有三個特點:第一,只要契約或法律沒有規定到,政府不可為之,因而形成美國小政府的政治文化。第二,使得百姓可以自由選擇在管理良善的土地謀生。第三使契約神聖得以發揚。而在外交上,美國也重視條約的遵守,形成「契約外交」的傳統。
在近代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扮演決定戰局的至關重要角色。有趣的是這本書提到德國的無差別攻擊船隻的策略,其實是英國使用Q船偽裝遭砲火擊中的船隻引誘德軍潛艇上浮,破壞了交戰慣例而導致的。而在二戰前,美國已經針對他國攻擊作出「艦隊難題」的預演,也就是逐步後退守住巴拿馬運河,因而在部署兵力上前線部隊相對較少(相對傷亡也較少),同時也針對預演結果發展航空母艦。而日本則是錯估美國的鬥志而貿然向美國突襲珍珠港,進而南征太平洋,而奪取許多島嶼,這與預演結果基本上是吻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因為意識形態反目而開啟冷戰,此時的美國開始運用其影響力,扮演世界警察、世界村長,以及世界牧師的角色,在這期間美國最成功的外交成果在西歐,它使用馬歇爾計畫大力資助西歐從廢墟中重生,才有今日的強韌經濟體歐盟,以及防禦共同體北約。而蘇聯瓦解後,冷戰也隨之結束,美國成為世界獨大的國家,一樣扮演警察角色,例如在南斯拉夫分裂後爆發的內戰出兵塞爾維亞。然而,在911事件後,美國投入心力在防恐,出兵阿富汗與伊拉克,但是成效並不如預期,也自損國力,使得其他超強國家如中國與俄國開始坐大,挑戰美國塑造的世界秩序,也使得世界開始不平靜。
美國的外交特色,最主要的是道德外交,再者是現實主義的思維,以及民主典範外交。現實主義,是以人性本惡以及權力鬥爭為出發點,探討國家間如何做出國際關係的政策。而現實主義有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取得均勢平衡為目的的守勢現實主義(以現在的世界來看是美國),而另一個則是打破平衡的攻勢現實主義(中國與俄羅斯)。美國自從與中國簽了具有條約地位的三個公報以後,為了自身利益,也由國會制立「台灣關係法」以及六項保證(本書對於六項保證給予非常嚴厲的批評,認為是美國口惠不至,破綻百出),來表達自己的一中政策,而臺灣如果要與美國在外交上有更突破的進展,可以在諸多方面著力,比如美國的智庫以及國會,因為美國重視民意政治,即使美國是總統制的國家,在某種層面上,行政權也是要尊重立法權。
那麼美國在台海問題上有「戰略模糊」的傾向,她究竟對於兩岸以及房中的戰略是什麼?從歷史可以看出,美國雖然反共,但也不允許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反攻中國大陸,而使美國介入了中國內戰,而且外島防禦成本高昂,又離台灣甚遠,對於防守方非常不利,在早期的《中美防禦條約》上,美國只協防台澎,而不管其他島嶼,因此中共挑起一江山戰役逐走駐守在浙江外海島嶼的蔣介石的軍隊後,其實金門與馬祖這兩個外島,是由中華民國自己承擔防衛的責任。
而對於兩岸一旦爆發戰爭,美國究竟會不會馳援,其實更該注意的是台灣當今仍有認同親中的勢力存在,這對於美國極力想拉攏臺灣成為反共牆一部分是有阻礙的。因為戰爭一旦爆發,其實美國運送彈藥已經為時已晚,所以憑藉的是平日向美國軍購的武器,然而臺灣以前在美國小布希時代武器大放送的時代就有國民黨在國會擋軍購的前例,如此的態度,美國又怎能放心將一流的武器交給臺灣呢?事實上美國對於出兵打仗,不但是由文人領軍,仍如往昔一樣是希望減少傷亡,能用外交解決就用外交,因此美國是否做出出兵的決斷,其實是沒人說得準的未知數,因此,臺灣政府友美,支持民主價值是基本功,而自身國防強化也是當務之急,這才能使臺灣能在美國眼中與其他同盟日本、菲律賓同等地位,超越利益掛帥,實施道德外交,讓她做出正確的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