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主題是關於犬隻攻擊,內容跟我前幾年上Amber提到的有許多重疊的部分,但仍在這次講座中學到不少。有溫故的部分,也有新知內容。
其中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點有兩個,一個是同學提問提到籠養犬、鏈養犬在他們被救助後,進入一般家庭生活,但卻很害怕,不願意出門散步該怎麼辦?老師的回答,跟我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他說:散步是很好。但狗狗如果真的很害怕,我們沒有必要一定要讓狗狗出門,假如我們沒辦法增加狗狗安全感,出門變成一是種壓力。那狗狗不出門也可以。像是老師的狗狗,有好幾隻一輩子都沒有出過家。(但在老師的話語中得知,老師所居住的地方很大,有一片農場,裡面有許多馬牛羊雞等動物,狗狗不出家門,但實際活動範圍是挺大的)只要我們同樣的可以讓狗狗享受豐富的心智刺激,有適度的運動,狗狗在家裡同樣可以享受新生活。
這讓我想到我之前有一個客戶,我當時的工作是陪伴其中一隻狗狗出門,另一隻狗狗因為害怕出門,我們大多是在家裡玩耍、陪伴。之後媽媽也希望改善狗狗恐懼而無法出門的情形,嘗試過許多方式,例如直接抱出門,看診行為獸醫師,但最後狗狗還是沒辦法輕鬆自在地走出門。當然在最後獸醫師評估下,狗狗所有的身心健康都挺好的,不出門也沒關係。
不過這邊還是要特別強調,這是在特殊狀況下才建議減少或是不帶狗狗出門,正常的狗狗不論體型大小,都應該要有機會出門在地上散散步,尤其是那些體型小的狗狗,許多人會誤以為家裡的空間足夠他們奔跑,消耗體力。但外出散步不單是消耗體力,更多的是讓狗狗也有機會去探索新事物,透過其他狗狗留下的氣味,與自己留下的味道,做一個日常的不見面社交。偶爾遇上了狗狗以及他們的主人,新鮮的氣味與互動。也會給狗狗帶來不少新體驗,更別說散步路線上不同質地、溫度的地面材質,空氣中帶來的青草、樹木、花香,混合著汽機車的氣味,搭配沿路的聲音、光線變化,各式各樣的不同感官感受。狗狗可以運用自己的五感外,再加上第六感-內感等。達到豐富自己的大腦、情緒、身體感受,也能在過程中自我增強、滿足,獲得許多自信與安全感。讓狗狗的生活更有趣,開心,充滿變化不枯燥。適度的刺激與生活變化,也有助於狗狗的身心健康的。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答疑是有關PTSD的狗狗。不論是在老師的家鄉美國,還是台灣,總是有一小部分的狗狗曾經經歷非常辛苦的過去。而這些狗狗的大腦機制,為了保護自己,會產生與平常狗狗不同的反應,他們可能會更易怒,更容易開咬,可能安定訊號表現的更少。同學提到,我們能做什麼改變PTSD,老師很斬釘截鐵的說,不能,我們沒辦法轉變這個。老師提出的理由是,大腦結構在創傷後已經有所改變,因此人很難透過訓練,去逆轉狗狗對這個創傷後的反應。就跟我們人一樣,在遇上極大的恐懼創傷後,我們很難去再度面對同樣場景的情境。會下意識地做出恐懼反應,人可能是逃跑尖叫,原地發抖等。但在狗狗身上很可能就是出現保護自己,打或逃都有可能。因此出現攻擊的可能性就比較大。可以理解老師說的,我們對於PTSD的狗狗,很難用訓練去完全「矯正」攻擊問題。
但是,我覺得在面對PTSD的狗狗,更好的做法不是改變他對創傷的看法,而是避免創傷再度發生或需要面對。我們不需要一直重複造成狗狗創傷的情境,讓他反覆面對,再來訓練他不要恐懼,不要產生應激反應。
我們反倒應該要打造一個盡可能不讓狗狗出現恐懼的環境,這讓我想到當時上攻擊犬課程時,老師提到的5R,首要的就是要先了解什麼可能讓狗狗產生恐懼、會讓他有攻擊反應。例如,狗狗散步時,看到戴帽子的男士、打擋車騎行靠近、其他狗狗快速跑向我們、經過狗狗時,他們正在用餐等。當我們知道什麼會觸發狗兒PTSD的情緒反應時,可以用第二個R,移除來進行調整,移除那些對狗狗不好的,會誘發他應激反應的事物,接下來還需要讓狗狗能夠放鬆、找回身體內外的身心平衡。最後的最後才是重新訓練。要協助狗狗避免再度遇上創傷事務,我們可能要做許多的努力,做好環境管理,像是前面提到看到戴帽子的男性時,我們提早轉向、拉遠與其接近的距離,也就是Ken老師提到的臨界距離,讓狗狗保持在他臨界距離之外,也可以說是狗狗感受到安心的安全距離。這樣狗兒不需要也不會誘發他PTSD的情緒,自然不會產生攻擊的行為。久而久之,這條觸發恐懼攻擊的大腦神經路徑,也會消退一點。因此,雖然無法完全消除PTSD造成的大腦傷害與攻擊反應,但我們能盡可能地降低發生的機率。
另外,老師也提到一個名詞,叫做個人空間。這個空間是可以身體上接觸的距離。我們在面對狗狗時,應該要尊重狗狗的臨界距離(我會稱作狗狗感受到安心的安全距離),以及個人空間。假如是我們,可以想像的情境是登徒子靠近,我們可能在某個距離範圍內,就會想要拉開與該人士的距離,但假如對方持續逼近,並且上手觸碰,我們下意識也很可能會反擊回去。這就跟狗狗的攻擊狀況很接近。因此,喜歡狗狗,同時也應尊重他們的意願,除非狗狗主動靠近討摸,並徵得主人同意,不然請管好自己的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