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嘉義新港邊境的鄉間,有著一座隨處能見可愛逗趣馬賽克拼貼藝術的村落。過去,這裡曾是「糖鐵」嘉北線必經的中間點,但隨著糖鐵停駛,村子一度的喧囂也歸於平靜,這些年來,靠著創意又可愛的交趾陶藝術,讓這座村子再度獲得外界矚目。
板頭村的歷史很早,早到可以追溯至1734年。當時這新港、北港一帶還稱為「笨港」,笨港縣丞署(縣丞大概等於副縣長)便是於那一年設在如今的板頭村。當時板頭村不像現在的寧靜,而是熱鬧非凡的。
最明顯的證據,除了副縣長的官府設在這,還有如今走到板頭村的邊界,與北港有一河之隔的堤岸旁,那座「古笨港戶外考古園區」,1998年,此地挖掘出豐富的瓷器、陶器等,都是做工精良的高品質貨品,顯見其繁榮過往。
1911年8月30日,板頭村迎來了另一種全新的繁榮。
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在中南部大舉建設糖業鐵道,運輸台灣豐富的糖產。日本製糖株式會社的「嘉北線」糖鐵,就在明治晚年登場。那條嘉北線,從嘉義市一路通往北港。
位居新港下一站的板頭村,便成了沿線的亮點,縱使到了戰後,仍然不減其重要性,因民意強烈要求,1951年修復一度被沖毀,跨越北港溪的復興鐵橋,列車恢復行駛至北港,甚至配合北港進香參拜媽祖熱潮,推出糖鐵罕見的對號列車。
可惜的是,1998年糖鐵停止貨運後,這個村落失去過去的繁榮風光。
火車離去後,板頭村再歸寂寥。直到2004年,住在板頭厝車站旁的陳忠正先生,以「相信有一天火車會轉來」為理念,與社區裡的居民一起打造板頭厝車站公園,用嘉義在地最迷人的交趾陶藝術為妝點,讓這裡成為農村再生、社區營造的最佳典範。
漫步在田野間,不經意的在某個角落,便會冒出交趾陶藝術作品,不同於廟宇上的威風凜凜,更多人平易近人的逗趣。走到板頭村的盡頭堤岸,還能見到那個苦楝樹大壁畫,以一棵巨大苦楝呈現春花、夏葉、秋果、冬枝的四季樣貌,在立體枝葉間加入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為苦楝再添生命力。而這座村莊,就像苦楝樹般,淡淡地散發出屬於傳統、屬於曾經有過故事地方的無盡魅力。
#角落故事
#嘉義 #鐵道 #新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