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進到台中啟聰學校了!
初次帶聾人/聽障學生上課的情況比預期中順利!
這個時間點接觸聾人/聽障學生是個很美好的時間點,為何?
在語言的層面,因為豆比學習手語超過兩年半,也拿到翻譯證照,稱不上手語專家,但至少能更順利地口語手語並用(學生當中有口語和聽力能力跟聽人不相上下、學習和溝通很仰賴手語和視覺的、也有口語、手語程度都算中等的); 在教育層面,豆比已經在實驗學校經歷近一年的教學經歷,加上在 台中時空漫步 帶過幾次在地導覽的理論和實務課程與教學,比較抓得住課程流程設計、如何與學生互動的技巧、以及上課的節奏。加上因為有位三位老師-陳詩翰 和 林昱廷 和 嘉瑜老師跟我細心地事先說明了個別學生詳細的狀況,讓我先做好心理準備,再者,上週四也很幸運地透過學校的資源上了 莊越翔 老師的課程,多了一些更深的省思跟調整,加上閱讀了 被討厭的勇氣,更深體會「憤怒」是可以控制的,雖然跟剛進校的豆比比起來,現在的我更少動怒,但深知自己的上課模式以及對待學生的心態要更加優化調整:
對於學生上課狀態要再多一點包容心,而非帶過多的「我」的意識去上課,變成對學生的不專心的行為像是在打地鼠,老師本身心理也會疲乏。
反之,我調整努力用更聰明、更有耐心、更有智慧的方式跟學生丟接球,加上課程設計充滿互動性,學生享受課程,豆比也感到心滿意足,訓育組長也因此給了我很正面的回饋。
我最開心的是學生對於手語的認知多了一些全新的認識。從圈圈叉叉的問答題就了解到原來他們真的對於「手語」只有表層20%的認識,也不認識「聾人文化」(最初豆比以為啟聰學校會將更深層的手語和聾人文化納入課綱)。
當然還有透過聊天了解他們對於自我身份的認同跟對於啟聰、一般學校的初步想法,課後跟訓育組長聊天才知道原來在中聰,學生不會特別被給予「身份認同」的教育,訓育組長說這裡的學生不太有「非黑即白」的認知:
自己一定是聽人、聽障、聾人。
因為不希望他們將自己標籤化,過度分類,反而是鼓勵無論是帶有什麼樣的身份狀態,聾人、聽障、聽人的族群是相互融合的觀念。
今天他們或許對手語多了5-10%的認知,接著豆比準備帶他們探索其他領域的未知。
當然,這只是第一堂社團課程,如何繼續讓學生喜歡這樣的社團課:
輕鬆有趣又能有所啟發、打破他們對於聾人/聽障者的刻板印象的同時,還能增長他們的同理心,以及認知到無論他們對手語熟不熟悉,它會引領他們進入更寬廣多元的藝術世界。
這是豆比今年新的修煉。
(P.s.第一次手語、口語併用上課,偶爾仍有手語有點錯亂的時刻,但基本上其實蠻順利的!
很感謝我在對於手語更熟悉的此時此刻有了機緣進入中聰接觸聽障/聾人學生,人生中的一切安排都是最美好的!)
(學生的肖像權使用已經過家長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