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了怎麼辦?營養師3張圖教你「輕症居家照護」聰明吃、加速康復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文/高敏敏營養師

編按:國內COVID-19本土疫情嚴峻,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雖然完整接種完疫苗染疫後轉重症機率大幅降低,但目前對於染疫復原後可能出現哪些後遺症仍未可知。對此,高敏敏營養師指出,充足的營養照護是戰勝病毒及提升癒後健康的不二法則之一,無論是輕症患者或擔心後遺症的解隔者,若能注意「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3大飲食關鍵,對於感染後復原將有一定助益。

確診遍地開花防不勝防,雖然感染Omicron變異株多以輕症、無症狀表現為主,但畢竟目前我們仍然抓不透狡猾的COVID-19病毒會在我們體內留下什麼威脅。

敏敏在這邊簡單整理「確診居家照護期間的飲食對策」,並奉上簡單好記的確診後「高熱量、高蛋白、充足水分攝取」3飲食關鍵具體作法,提供給正在修復中的確診者,或擔心後遺症的解隔復原者,戰勝病毒、修復免疫力及提升癒後健康的營養照護方式,希望能加速大家的復原之路。

關鍵1》增加熱量、營養攝取

染疫後整個人可能會沒有力氣及心力、病懨懨的,敏敏聽確診者分享,感染後連追劇的力氣都沒有,只想一直昏睡。值得注意的是身體在感染的高壓下,此時能量代謝需求會大大提升,這時候在飲食上應進行適度的營養補充,才有足夠熱量及養分,對抗體內耗損。

▋對策 1 —每日可+250~500大卡:

以新鮮原型食物為主,增加熱量對抗耗損。

▋對策 2 —少量多餐進食:

就算不餓或食慾減退,也務必確保熱量足夠,減少對本體的耗損。

▋對策 3 —提高能量密度進食:

可透過油脂食物的,提高能量進食。例如:吃酪梨、喝堅果飲、堅果棒等。

▋對策 4 —必要時可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也就是抗發炎的成分):

維生素B群能幫助減輕疲憊感,維生素C有助強化呼吸道黏膜修復。

raw-image

關鍵 2 》補充蛋白質避免肌肉流失、增加癒後恢復力

蛋白質是肺上皮細胞、上呼吸道黏膜細胞修補的關鍵原料,因此染疫後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非常重要!且病毒觸發體內的免疫系統產生發炎因子破壞力驚人,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尤其長輩更要特別注意。

▋對策 1 —正常成人蛋白質需求,約每公斤體重0.8~1.2g/日:

三根手指頭大小厚度的肉,約能提供7公克左右的蛋白質。

▋對策 2 —以原型優質蛋白為主:

多選擇豆製品、魚、蛋、肉等食材,避免加工肉製品。

▋對策 3 —可自製奶昔:

利用豆漿、牛奶、優格搭配香蕉、堅果,製作高蛋白高能量奶昔。

▋對策 4 —必要時可食用高蛋白質飲品:

吃不下或必要時可利用高蛋白飲或配方營養品補充營養。

raw-image

關鍵 3 》確保水份攝取充足,預防脫水、電解質失衡

避免症狀加劇,身體缺水、脫水、電解質失衡(發燒、流汗......都會增加身體水分的流失)。

▋對策 1 —小口少量多次喝水:

增加身體水分吸收利用,避免缺水或痰愈來愈濃稠。

▋對策 2 —可自製水果水:

避免味覺疲勞,可把新鮮水果加進白開水中,替換不同味道的水份,刺激喝水慾望、增加飲水量及維生素攝取。其實維生素C也是會隨著壓力流失的營養素。不妨在家準備維生素C發泡錠,加水一起補充!

▋對策 3 —必要時可喝電解質飲料:

視情況補充發燒、流汗時流失的電解質,避免電解質失衡。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問題,易造成水分、電解質流失,若電解質不平衡,會伴隨肌肉痛、抽筋、肌無力!

▋對策 4 —每天盡可能維持體重:

體重是反應身體水分維持、營養狀態很直接的指標。

raw-image

最後要提醒大家,想要預防染疫除了從飲食下功夫、維持營養均衡提升自身免疫力外,把口罩戴好、勤消毒、規律作息,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也很重要,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一起渡過這波疫情難關!如果真的不小心確診,請謹記上述營養原則,並搭配多活動、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

※本文由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粉絲團】/【部落格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遠見雜誌的沙龍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遠見雜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9/01
文/恩主公醫院 今天是父親節,你有多久沒有關心過爸爸的健康?男性50歲後有五成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增加。不少人以為攝護腺肥大只會造成排尿不順、尿不出來,但其實尿失禁也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出現這種狀況代表攝護腺阻塞達嚴重程度,膀胱已經快「過勞死」,若拖延過久甚至可能造成腎衰竭。
Thumbnail
2022/09/01
文/恩主公醫院 今天是父親節,你有多久沒有關心過爸爸的健康?男性50歲後有五成有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隨著年齡增長比例也增加。不少人以為攝護腺肥大只會造成排尿不順、尿不出來,但其實尿失禁也是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之一,出現這種狀況代表攝護腺阻塞達嚴重程度,膀胱已經快「過勞死」,若拖延過久甚至可能造成腎衰竭。
Thumbnail
2022/09/01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富含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所以除了變聰明外,吃魚還有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好處。 龍膽石斑 白帶魚
Thumbnail
2022/09/01
文/高敏敏營養師 你愛吃魚嗎?為什麼長輩總說吃魚會變聰明呢?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因為魚肉的脂肪中富含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DHA和EPA(構成腦部神經細胞的重要成分),所以除了變聰明外,吃魚還有增強保護力、恢復體力、修補傷口、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好處。 龍膽石斑 白帶魚
Thumbnail
2022/09/01
文/茂盛醫院 俏媽咪想幫被蟲咬的女娃止癢,向國外網購止癢貼布欲舒緩,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1歲半女娃貼了之後反而引發皮膚過敏,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並長了膿疱,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女娃被蟲咬,「止癢貼布」舒緩不成反引發過敏 延伸閱讀 團購貼布使用時機要分辨,否則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9/01
文/茂盛醫院 俏媽咪想幫被蟲咬的女娃止癢,向國外網購止癢貼布欲舒緩,但患有異位性皮膚炎1歲半女娃貼了之後反而引發皮膚過敏,臉頰出現比10元硬幣還大的圓形紅疹區塊,並長了膿疱,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 女娃被蟲咬,「止癢貼布」舒緩不成反引發過敏 延伸閱讀 團購貼布使用時機要分辨,否則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截至 2023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 報告稱,全球有超過 680 萬人死於 COVID-19 大流行。世衛組織警告說,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大流行病的真實死亡人數。 可悲的是,COVID-19 大流行遠未結束:世衛組織繼續每週報告數千例新死亡。作為回應,醫學和製藥科學界正在致力於開發和改
Thumbnail
截至 2023 年 2 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 報告稱,全球有超過 680 萬人死於 COVID-19 大流行。世衛組織警告說,這些數字可能低估了大流行病的真實死亡人數。 可悲的是,COVID-19 大流行遠未結束:世衛組織繼續每週報告數千例新死亡。作為回應,醫學和製藥科學界正在致力於開發和改
Thumbnail
新冠確診後就是對身體免疫系統的考驗開始! 只要感染病毒,就會引發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研究顯示若患者的營養攝取不恰當,臨床症狀會更常見,同時也易造成肌肉流失,延伸後續的長新冠症狀。所以在染疫後應把握確診後修復黃金期,營養、熱量、水分與睡眠多管齊下,修復受損組織,減少發炎傷害,縮短病毒對身體迫害的時長。
Thumbnail
新冠確診後就是對身體免疫系統的考驗開始! 只要感染病毒,就會引發免疫系統的發炎反應。研究顯示若患者的營養攝取不恰當,臨床症狀會更常見,同時也易造成肌肉流失,延伸後續的長新冠症狀。所以在染疫後應把握確診後修復黃金期,營養、熱量、水分與睡眠多管齊下,修復受損組織,減少發炎傷害,縮短病毒對身體迫害的時長。
Thumbnail
近年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人心惶惶,除了接種疫苗和注重個人衛生防護,提升免疫力與抵抗力也是防護方法之一。提高免疫系統的方法之一,可以藉由飲食來達到,而堅果就是推薦的食物之一,尤其是低溫烘焙堅果好處最多,每天攝取1湯匙無調味綜合堅果,能幫助身體補充必需營養素,進而提高身體抵抗力。
Thumbnail
近年肺炎(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人心惶惶,除了接種疫苗和注重個人衛生防護,提升免疫力與抵抗力也是防護方法之一。提高免疫系統的方法之一,可以藉由飲食來達到,而堅果就是推薦的食物之一,尤其是低溫烘焙堅果好處最多,每天攝取1湯匙無調味綜合堅果,能幫助身體補充必需營養素,進而提高身體抵抗力。
Thumbnail
今年秋冬多重病毒同時夾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新冠肺炎、黴漿菌、流感病毒通通來襲。最近不僅各大醫院兒科急診室塞爆,就連兒科診所也是每天大排長龍,讓好多父母和孩子們都非常折騰。
Thumbnail
今年秋冬多重病毒同時夾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新冠肺炎、黴漿菌、流感病毒通通來襲。最近不僅各大醫院兒科急診室塞爆,就連兒科診所也是每天大排長龍,讓好多父母和孩子們都非常折騰。
Thumbnail
文/高敏敏營養師 確診遍地開花防不勝防,雖然感染Omicron變異株多以輕症、無症狀表現為主,但畢竟目前我們仍然抓不透狡猾的COVID-19病毒會在我們體內留下什麼威脅。 關鍵1》增加熱量、營養攝取 ▋對策 1 —每日可+250~500大卡: 以新鮮原型食物為主,增加熱量對抗耗損。
Thumbnail
文/高敏敏營養師 確診遍地開花防不勝防,雖然感染Omicron變異株多以輕症、無症狀表現為主,但畢竟目前我們仍然抓不透狡猾的COVID-19病毒會在我們體內留下什麼威脅。 關鍵1》增加熱量、營養攝取 ▋對策 1 —每日可+250~500大卡: 以新鮮原型食物為主,增加熱量對抗耗損。
Thumbnail
COVID-19 ,一方面看似打亂了世界的步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但另一方面卻又督促我們要正視自身健康問題,做出生活改變,以應對這多變病毒帶來的危害。 但要如何靠飲食來增加自身的防護能力呢?請跟隨營養師的腳步,一一來解鎖。
Thumbnail
COVID-19 ,一方面看似打亂了世界的步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威脅;但另一方面卻又督促我們要正視自身健康問題,做出生活改變,以應對這多變病毒帶來的危害。 但要如何靠飲食來增加自身的防護能力呢?請跟隨營養師的腳步,一一來解鎖。
Thumbnail
Covid肆虐之際,當發生在免疫力不好的人時,發展成重症的機會相對;相反的,免疫力夠強,就算被毒感染,可能會是輕症甚至無症狀。 所以如何有效的提升免疫力,在後疫情時代更顯得重要。 雖然說每個人基因,決定了近一半免疫系統功能的好壞,但另一半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們日常習慣的影響,所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Thumbnail
Covid肆虐之際,當發生在免疫力不好的人時,發展成重症的機會相對;相反的,免疫力夠強,就算被毒感染,可能會是輕症甚至無症狀。 所以如何有效的提升免疫力,在後疫情時代更顯得重要。 雖然說每個人基因,決定了近一半免疫系統功能的好壞,但另一半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們日常習慣的影響,所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Thumbnail
許多專家提出的相關論述,都表明了,『人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而在這個環境底下成長的孩子,所面對的世界,是我們從未體會過的。 那麼現在,如果不能戰勝病毒,只能與病毒共存,身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 球霸兒童籃球課程
Thumbnail
許多專家提出的相關論述,都表明了,『人類必須學會與病毒共存』。而在這個環境底下成長的孩子,所面對的世界,是我們從未體會過的。 那麼現在,如果不能戰勝病毒,只能與病毒共存,身為家長,我們能做什麼提升孩子的免疫力 ? 球霸兒童籃球課程
Thumbnail
冠狀病毒延燒的這些日子,全球都很躁動和緊張,但這是不是也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習慣,希望重新養成習慣之後疫情也會慢慢好轉,讓整個地球都回歸到原來的運作。   首先要攝取均衡的飲食,雖然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真的很重要,因為”吃 ”還是我們生活中比重很大的事情,如果平時有健身或是運動習慣,當然是
Thumbnail
冠狀病毒延燒的這些日子,全球都很躁動和緊張,但這是不是也讓我們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習慣,希望重新養成習慣之後疫情也會慢慢好轉,讓整個地球都回歸到原來的運作。   首先要攝取均衡的飲食,雖然這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是真的很重要,因為”吃 ”還是我們生活中比重很大的事情,如果平時有健身或是運動習慣,當然是
Thumbnail
武漢肺炎可說是一個21世紀的全球浩劫, 每天都在放送來自世界各國的「疫情資訊」 不論是從大陸內地傳出的視頻或是言論的煽動 各種大大小小的訊息,都在警覺你,「現在你所處的環境,不安全!」 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而且人人都做得到的方式來應對 接下來,我將會用三個時空:過去、現在作延伸探討。
Thumbnail
武漢肺炎可說是一個21世紀的全球浩劫, 每天都在放送來自世界各國的「疫情資訊」 不論是從大陸內地傳出的視頻或是言論的煽動 各種大大小小的訊息,都在警覺你,「現在你所處的環境,不安全!」 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而且人人都做得到的方式來應對 接下來,我將會用三個時空:過去、現在作延伸探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