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個牽連甚廣,多年來始終覺得很難動筆的範疇。
*為求對照,本文插入多支影片連結,可能讀取較慢
主要在於這個題目,個人抱持的觀點是「動畫歌曲和動畫,都是整個樂壇乃至影視業的一份子」。在這個前提下,也強烈反對「動畫歌如今成為主流」這種把ACG產業當作和其他影視娛樂無關、過度侷限在阿宅視角的狹隘說法。若結合實例寫下去,難免要把日本上世紀的娛樂界翻一遍。
即便如台灣這樣鄰近,其實以日本娛樂產量之大與蓬勃,仍有非常多藝人、作品未曾進入台灣人視野。同時,日本ACG產業的發展起步非常之早,即便自認入宅二十餘年,仍然對於「能不能確實提到重點」感到缺少把握。
嘛,就當作是初稿,看哪年能收集到足夠資料理順,要寫這種等同研究外國演藝史的東西實在自討苦吃。
那麼,日本動畫歌曲真正的樣貌是怎樣、主流演藝界如何與動畫結合?
就從史上第一部偶像結合動畫的1970年代講起。
「動畫是專屬小孩」這個觀念在日本的70年代便不適用。1971年,第一部結合演藝界互相拉抬聲勢的電視動畫〈さすらいの太陽〉(漂泊的太陽) 便已問世。
會注意到作詞者是山上路夫,他也為石川小百合、西城秀樹、尾崎紀世彥等著名歌手提供作品,在動畫領域亦有和〈凡爾賽玫瑰〉一起流傳的名曲「薔薇は美しく散る」
*除了本文重點提及的歌手,從這時就存在許多雙跨真人演藝和動畫界的詞曲家,後續會再提到。
「さすらいの太陽」改編自漫畫,劇情反映當時現實,包括演藝界內幕,可說是「我推的孩子」這類偶像題材動畫的開山師太。主角外型借鏡當年知名演歌歌手,創下Oricon冠軍霸榜37週紀錄的藤圭子。動畫雖然有排毒,但還是十分八點檔苦情......聲優則由另一位歌手藤山ジュンコ出演,並兼任劇中主題曲、插入曲。
順帶一提,藤圭子的女兒就是平成歌姬之一的宇多田光。說像也是真的有像。
「さすらいの太陽」之後,知名藝人和動畫合作的例子便屢見不鮮,同年代的偶像藝人,早期御三家之一的天地真理,也在1974年的動畫「星の子チョビン」出演,擔任旁白並有一個特別繪製的角色。
這個時期,日本的演藝娛樂中十分顯眼的是暴力和悲情,已不將動畫侷限為小孩看的媒介,男性向拳擊名作〈小拳王〉亦是這個年代的作品,其主題曲不僅切合劇情,曲風亦非常肅殺嘶吼。
這類強調悲壯的曲風也在比較兒童向的作品出現,1975年首次由兒童小說改編為動畫的「ガンバの冒険」頑皮鼠歷險記,在開朗朝氣的OP後,安排了滿滿絕望的ED 「冒険者たちのバラード」(冒險者們的敘事歌)
TV用ED歌詞的最後一段是「海鷗唱著惡魔之歌、朝陽從海濤中升起;然而夕陽映照著你和同伴的骷髏」
暗示主角一行都會慘死的歌詞,與最後拉遠到最終反派詛咒(ノロイ)的全身畫面非常契合,足以令兒童觀眾留下創傷。幸好,完整版的第二段推翻第一段、歌謳主角們的勝利和歡喜。但電視播放時只有徹底絕望的第一段,簡直ED詐欺。
包括大和號等,這時就有許多目標觀眾設定為青少年~青年以上的動畫,或是漫畫改編真人影集,並相繼取得市場成功,不間斷地助長成人風格的動畫歌曲。如大和號的著名插入曲「真っ赤なスカーフ」(鮮紅的領巾),便由同樣與西城秀樹合作過,往後80年代偶像戰國也是極重要詞人的阿久悠擔任作詞。真人影集方面則有暴力漫畫傑作的ワイルド7〈七金剛〉被拍成影集。
在日本戰後復甦有成,消費力逐漸成長,乃至1964年舉辦東京奧運、度過60年代國內政治整頓的社會鬥爭,邁入體制平穩,經濟與自由兩種力量促進市場蓬勃後,動畫、漫畫作為大眾娛樂的一系,並沒有被排除在大人市場外。
或者說,消費力最強的始終是大人,這一很簡單的道理。
那麼,要注意到一件事,動畫或說任何影視,其實都是資金密集與跨產業合作。動畫製作公司、電視台、零售通路,傳產 (週邊製造商),四角合作組成製作委員會。也意味著與電視台密不可分的演藝業必然涉入其中,當然也就包括流行樂界。
而動畫歌曲與主流歌手的合作,前面提的開山師太「さすらいの太陽」並非孤例。數年後紅極一時的Pink Lady便已實現真正以知名歌手為主打的改編動畫,即1978年開播的「栄光の天使たち」
Pink Lady當時人氣極旺,幾乎與山口百惠分庭抗禮,而這部改編動畫做法亦和「さすらいの太陽」類似,將主題歌交給另一組女子團體Young Fresh。使得Pink Lady當年特徵的「歡樂且節奏性極高的曲風」、「看不懂在幹嘛總之很有趣的舞蹈」都沒有表現出來就是了。
實際上是這樣的風格
這首SOS也出現在90年代後半動畫「男女翹翹板」中,原聲帶版本由劇中擔任雪野兩位妹妹的渡邊由紀、山本麻里安演唱。
電視台在產業體制下,是集播放平台、金主、製作方、販售方於一體的多重關鍵角色,這是想要理解日本動畫產業為何蓬勃的一大要點。
就是說,既然每一種節目都要透過電視台播放,那麼,作為關鍵樞紐的電視台,將動畫和演藝圈順水推舟拉在一起,實屬商人的本分;而對動畫方和演藝方,說白了就是能賺錢當然都可以。大家都是影視娛樂,分大人小孩沒有必要,當然拱在一起賺囉。
台灣也做過這樣的嘗試,首華卡通台播出的「變變1/2」就搭配了一組剛出道的女子團體ME2,雖然沒有紅,但由於首華在台灣首創「把動畫歌配影像當MV在播」的高頻率播送,也不是沒給當年觀眾留下印象。類似的狀況包括代理片商找演藝明星為動畫配音等等,都是日本走過、至今也持續這樣的作法。
要說台灣在這方面不受ACG群眾青睞等差異,即使忽略日、台的人口差距,最大原因恐怕還是產業的發展長度,以及跨產業的結合能力。畢竟,當台視作為台灣史上第一個電視台創立時,日本已是地方電視台林立,也已經開始了60年代的偶像風潮......且台視的創立正是富士電視台等日本企業的協助。
*順帶一提,Pink Lady中的未唯Mie,在年屆四十的90年代末擔任女性向搖滾翻唱團體Animetal Lady的主唱,亦和同類團體Animetal有合作,也算是跟ACG很有淵源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