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我知道明清時代有個曲子,名之為《春江花月夜》。聽過琵琶獨奏,或國樂團演奏,就當一般古曲聽著。直到前不久,孤陋寡聞如我,才識得唐詩中有一首亦名《春江花月夜》,還是從一個旅遊節目中得知。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這首《春江花月夜》唐詩,是一位名叫張若虛的隋唐士人所寫,收錄於《全唐詩》中。《全唐詩》是清康熙皇帝下旨編纂,錄有唐朝詩作約四萬九千首,而張若虛這位詩人的詩被收錄到其中的只有兩首;然而,然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卻被歷來詩人、文人、文藝評論者,推舉為「孤篇蓋全唐(詩)」,學者聞一多將之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之後,究其《春江花月夜》詩、曲之關係,《春江花月夜》曲調出自樂府「吳聲歌曲」,陳後主創始。現作為盛行于陳隋宮廷中的吳聲歌曲,《春江花月夜》早期歌詞具有詩樂一體化的特徵。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沿用了樂府舊題,題材也選用漢末以來的格式,但與原先的曲調不同,突破了齊梁宮體的限制。全詩風格讓人耳目一新。蔣勳老師說,張若虛這首詩有「宇宙意識」,眼界高遠;既處在當下時空,又從「法眼」看到不同的宇宙。這首詩可謂是一個人世生命的通則,寫盡一個人對生命哲學的思考。
因此,我個人想藉著對此詩的品味,來分享這首了不起的詩詞。
這裡先把原文貼上,做個開場。朗讀這首詩,我覺得應該用當時的吳語,就是中唐朝時南方語音,也就是河洛語,亦是現代台語的前身。故用文言的台語發音,才可讀出押韻。在此也把台語韻腳加上,或許難為讀者用台語閱讀全詩,但上網一定可找到台語朗讀的《春江花月夜》,非常好聽。
春江潮水連海平pîng,海上明月共潮生sing,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bîng!
江流宛轉繞芳甸tiān,月照花林皆似霰hiàn,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hiàn。
江天一色無纖塵tîn,皎皎空中孤月輪lin,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lîn?
人生代代無窮已í,江月年年望相似si,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tsuí。
白雲一片去悠悠iu,青楓浦上不勝愁tshiû,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lu?
可憐樓上月徘徊hâi,應照離人妝鏡臺tâi,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lâi。
此時相望不相聞bûn,願逐月華流照君kun,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bûn。
昨夜閒潭夢落花hua,可憐春半不還家ka,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siâ。
斜月沉沉藏海霧bū,碣石瀟湘無限路lōo,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s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