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聯軍空中力量沒有原本希望的有效,而這是由多個原因導致的:第一,聯軍投入科威特的航空力量不足 - 這聽起來不合常理,因為科威特本該是目標。然而美國卻沒有把消滅科威特境內伊軍視為解放科威特的必要過程,美國空軍信奉杜黑理念,想專注打擊伊拉克戰略目標;相對次要的是目標是仍在伊拉克境內的共和衛隊,美軍視其為地面戰中最危險的對手,也認為這是海珊維繫對伊拉克統治的關鍵。而美國空軍寄望可通過打擊伊拉克基礎與指揮設施,和通過重創共和衛隊直接動搖海珊統治的穩定性。
而另一個被視為心腹大患的是伊拉克的飛毛腿彈道飛彈,這些飛彈能夠反擊聯軍,那怕準確度再怎麼差損害再怎麼輕微也會在政治與宣傳上帶來不利影響,而且同樣在被打擊的以色列有意通過參戰消除威脅,但以色列伊加入會引起聯軍內部大量阿拉伯國家不滿。基於這些考慮,美軍不得不將大量航空資源投入對飛毛腿的獵殺。也就是說,科威特境內伊軍甚至連次要目標都排不上。 而海夫吉攻勢還是發生在非聯軍地面攻勢主攻方向的右翼,鄰近的航空資源自然更少。
第二,由於伊軍的攻勢完全出乎聯軍意料,當晚伊軍干擾也嚴重妨礙一線情資傳遞 - 事實上,利雅德的戰術航空指揮中心實際收到伊拉克軍越過邊境的消息都已經是午夜過後了;而美軍指揮官當晚一開始被告知的也就只是少量越境伊軍的打擊,海夫吉和科威特的距離又短,這點時間差完全足夠伊軍進入海夫吉;而即便是已在當地活動的戰機,多數都集中到OP 4方向了,因為這裡交戰烈度最高 - 然而對照伊拉克資料可以看出這裡實際上只是伊拉克輔助攻勢,只是交戰烈度完全是由抵抗強度決定的,在伊拉克主攻部隊路上的美軍撤的早交戰烈度也低,這才讓聯軍誤判伊軍意圖,戰機未能被集中用於阻止對海夫吉的攻勢。
第三,聯軍地面部隊的存在反而也妨礙了航空力量的發揮。邊境美軍陸戰隊大部分後撤的不是那麼快速,都是邊打邊退,沒有和伊軍拉開足夠距離;而沙烏地軍倒是退的夠快,但由於設備和語言差異,以及指揮鏈是平行關係,他們和美軍之間一直有聯繫上的困難,就連戰前都沒有完全掌握沙烏地軍的佈署位置。以上問題導致聯軍航空力量在發動打擊前需要反覆核實地面友軍位置;而這一問題在紅色二號的誤擊事件發生後更為突出,在誤擊後美軍加強對所有軍機的射擊管制, 一旦附近有,或那怕只是可能有無法連繫上的友軍,航空力量就無法展開打擊。
在海夫吉淪陷後,也多少引起聯軍的混亂,因為在絕對實力差距面前前線單位無法長時間和敵軍保持接觸,也就無法掌握各自面對的敵軍規模與動向並確認伊拉克真實意圖,只知道在經歷長時間空襲後伊拉克居然有能力在近乎整條科威特邊境上已多個師同時發起進攻。現在的問題是,伊拉克真實目標是哪裡?從海夫吉沿著沿海公路行駛大約200多公里就會抵達對於聯軍佈署到沙烏地至關重要的朱拜勒港。還有部分人擔心這會是一次旨在將聯軍資源與注意力吸引到東面的佯攻,進而為西面的進攻締造條件。
離海夫吉最近的重要據點是米沙布機場,這裡由於得到塔羅特遣隊的保護還不是那麼危險,相較之下基布里特則更被擔心,這裡原本只是荒涼沙漠的一部分,但在聯軍陸續抵達沙烏地後陸戰隊於此地建立了一個大型後勤基地以便支持之後的地面戰;基布里特有一座簡易機場、兩座野戰醫院,儲存了180萬加侖燃油和50萬加侖水,但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的連防禦,而他們和科威特之間的沙烏地軍在伊拉克進攻後直接後撤了,此刻幾乎沒有友軍堵在邊境到基布里特之間。好消息是,由於偵查手段的缺乏伊拉克根本沒意識到這裡有如此有價值又如此脆弱的目標;壞消息是,美國也不知道伊拉克不知道,因此不僅倉促組織後勤單位進入戰備狀態,還請求陸戰二師盡速趕往加強防禦。
而最後一個問題是由於海水淡化廠據點與OP 8都遺留了機密文件、通訊與加密設備,美軍不得不對戰區內同樣設備與加密都進行更換。不過後來美軍發現伊軍根本沒有回收和再利用這些無價之寶。
然而,對情勢憂慮的美軍將領只是少數,因為空軍回報他們已經通過空襲重創了伊拉克裝甲部隊,而前線報告也支持這點,這讓包含史瓦茲柯夫在內的多數美軍將領相信無論伊拉克實際目標八成已經破滅;至於海夫吉,它本身沒有戰術或戰略價值,攻佔的那些伊軍數量上很難支持進一步行動,且空襲將會封鎖伊拉克任何補給與增援的嘗試。基於以上判斷,美軍決定不會額外增加地面部隊奪回海夫吉,航空單位也不會被大量轉移,甚至連近在咫尺的海軍都沒有。接下來的行動只會由這裡的阿拉伯國家軍隊以及美軍陸戰隊負責。
為了在局勢不明且缺乏航空支援的條件下了解敵情,1月30日早晨,沙烏地JFC派出一支蘇爾坦親自領導的偵查隊,並在5點時開始往海夫吉接近。他通過望遠鏡能確認城內已經有相當數量的伊拉克戰車與裝甲車,且上空毫無聯軍軍機活動,於是後撤和事前呼叫的一個卡達戰車連和一個沙烏地皇家陸軍第8旅的戰車連(各加強一個霍特反戰車飛彈排)會合後發動威力偵查,並與一個脫離城鎮的伊軍T-55戰車排交戰。經過數分鐘交火伊軍被擊退,宣稱擊毀3輛並俘獲一輛T-55,一名中尉和大約20名士兵投降了,並提供了情報:伊軍已經有至少2個營進城。雖然情報實際上遠較真實規模低(應為兩個旅),但這個數字也不是兩個戰車連能夠獨自戰勝的,因此蘇爾坦放棄只靠自己手邊的資源奪回的想法,轉而以封鎖和監視為主,卡達戰車連繼續留在城鎮以西,而沙烏地戰車連轉向城市北方封鎖科威特和海夫吉之間的通道。
雖然沙烏地軍方一開始防禦戰略就是利用縱深防禦,海夫吉被視為可放棄的,但顯然沙特高層和皇室沒有被說服,國王在得知有沙烏地國土被伊軍侵占後非常不滿,多次直接打電話給JFC司令蘇爾坦讓他們立即驅逐敵人,絕不允許伊拉克入侵沙烏地後還免於重大報復打擊。美軍顯然不會抽調大量地面部隊進行反攻,而沙烏地軍倒也樂見其成,由自己的軍隊親手解放被入侵的國土顯然在政治與輿論上更有吸引力。
但即便如此,沙烏地軍也知道他們的裝備數量和質量不足,希望美軍至少開始將航空資源投入到海夫吉,還著重強調需要B-52轟炸集結中的伊拉克軍以免他們持續增援海夫吉。然而那些統籌管理整個聯軍航空資源的美軍指揮官只是用空話安撫沙烏地軍官,卻沒有拿出多少實際行動;即便CTF 154波斯灣戰鬥群司令曾提議派出海軍戰機增援陸戰隊航空隊,結果也被聯合部隊空中部隊指揮官(JFACC)否決。
而伊拉克軍這邊,此時在海夫吉的伊軍雖然仍有物資與支援火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但受到的空襲遠比預期的要少,他們也注意到空中雖然經常有聯軍軍機經過,但都是往已經沒有伊軍的邊境移動。第三軍軍長阿布德原本希望以海夫吉為跳板進攻米沙布,但當前海夫吉那怕把負責保護海夫吉與科威特之間的第26旅算上也就3個旅,不足以發動更進一步的攻勢。為了補充不足的實力,第三軍下令第3裝甲師第12裝甲旅在1月30日1000時從瓦夫拉森林出發。隨後應第5師的增援請求,第三軍派出第14師的突擊營並成功增援海夫吉,但第5師師長對這支援軍的狀態相當憂心。
除了後勤與實力問題外,海夫吉的伊軍還將面對支援火力不足的問題:第三軍的炮兵本就在兩伊戰爭時期有相當大的身管壽命損耗,此戰中為了以砲擊與照明彈支援部隊推進又不得不長時間暴露,這些砲兵也就被聯軍航空單位重點關照了 - 特別是那些苦於無法定位友軍不太敢在第一線放手轟炸,但又想找點東西收穫戰果的飛行員,在他們眼中這些砲兵可是絕佳目標。
在1月30日1000時,伊拉克第三軍下令第3裝甲師第12裝甲旅從瓦夫拉森林出發前往海夫吉。這一動靜很快被偵察機發現並轉達給蘇爾坦,失去耐心的蘇爾坦向沙烏地空軍行動指揮官艾哈邁德·蘇戴里(Ahmad al-Sudairy) 將軍下令如果聯軍沒有立即抽調航空資源協助沙烏地軍,那就直接把原本歸屬聯軍統籌指揮的沙烏地軍機全都召回投入海夫吉奪回作戰。由於此舉會嚴重加劇聯軍的分裂,瓦解本就不可靠的聯盟關係,因此美軍不得不讓步,1月30日聯軍空軍司令霍納下令多達140架海軍與空軍的軍機被重新分配到海夫吉方向,最為強力寶貴的平台,如E-8、B-52和AC-130盡數投入。而在他們的集中打擊下,伊拉克第12裝甲旅很快撤回出發陣地。
結果很諷刺的,伊拉克此舉解決了聯軍航空支援問題,下一步就是集結反攻的地面部隊。蘇爾坦選擇出動平日由王儲指揮,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爆發後歸屬沙烏地陸軍管轄的沙烏地國民衛隊。沙特國民衛隊主要由熟悉沙漠環境的貝都因部落成員組成,負責在沙烏地遼闊又荒涼的沙漠地區保護石油基礎設施、海水淡化廠和發電站等基礎設施,並針對突發危機進行快速反應。這種任務特性決定了這會是一支重視速度、機動與靈活的單位。
國民衛隊主力是539輛V-150突擊隊型裝甲車,火力支援則是105毫米拖曳榴彈炮。國民衛隊以V-150裝甲車的各種衍生型滿足不同需求,旅屬防空連有4輛裝備20毫米火神炮的防空型,偵查連則有1輛裝備20毫米厄利岡機炮的偵查型、2輛運兵型和1輛裝備拖式飛彈的反戰車型。每個機械化營支援連還有2輛裝備90毫米卡利科低壓炮和2輛裝備81毫米迫擊砲的火力支援型、1輛反戰車型和1輛偵查型,而剩餘的則是配備12.7毫米重機槍的運兵型。步兵裝備有FAL步槍、MAG機槍、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座力炮和阿皮拉斯反戰車火箭筒。
V-150是越戰時大獲成功的V-100突擊隊員的後繼型號。在美軍介入越戰後為了替換南越老舊的二戰輪式裝甲車,於是從現成商業市場尋找可用替代品,而凱迪拉克蓋奇於1962年完成的四輪裝甲車V-100突擊隊勝出。動力是210匹馬力汽油引擎,防爆胎允許在完全漏氣的情況下於平坦路面保持35英里的速度,且可在胎壓僅剩5 psi的情況下保持60英里最高速度。80加侖的汽油允許最高550英里的最大行程,車輛亦可在無準備情況下浮渡。
V-150於1971年推出,雖然因為越戰結束所以美軍採購量不大,但在外銷上仍有不錯成果。這一型在V-100的基礎上強化了車軸與板簧,最大負重從3000磅增加到5000磅。動力更換為202匹馬力V8柴油引擎,並改用更大的防爆胎。車體上留有10個射口和12個潜望鏡允許乘車步兵向外射擊。V-150裝甲最厚的部分也僅有9.5毫米,而這也僅限車體正面上方、地板與砲塔正面,其餘部位僅有6.4毫米,而7.62*54與7.62*39穿甲彈穿透能力已經達到7毫米,即便算上傾斜角後等效厚度要抵擋7.62毫米穿甲彈也不是非常保險。
至於裝甲支援,仍僅有卡達戰車連與沙烏地戰車連負責。卡達戰車連裝備的是引進自法國的AMX-30B主戰戰車,而沙烏地軍戰車連裝備的是美製M60A3主戰戰車。AMX-30戰車是法國第二代主戰戰車,以卓越的機動性見長,功重比達到18.9匹馬力/噸,伊拉克僅有T-72具備與之接近的水準,爬坡與越障能力也比T-54/55或T-62高出一大截,770克/平方公分的平均接地壓也顯著小於T-62的810克/平方公分(但最大接地壓略高)。使用的CN-105-F1 105mm 56倍徑旋膛砲足以擊穿蘇聯第二代戰車的裝甲,且得益於法國精良的火炮加工水平與全球首次引進的熱護套,精度非常優秀。射控上,AMX-30採用基線長2米的M208合像式測距儀,使其在測距精度上相比伊拉克所用的蘇聯第二代戰車有了較大優勢,因為無論T-54/55或T-62都只有測距標尺。上述因素結合下,AMX-30B對距離2500米的目標首發命中率達到95%,對距離3000米的目標也有75%。最後,AMX-30B配備的主動紅外線夜視鏡最大偵測距離可達800米,當時伊拉克戰車中只有T-72M1的TPN-1-49擁有類似的水平。
然而AMX-30也存在缺點:那怕是正面裝甲也能被包含T-54/55在內的任何蘇聯冷戰主戰戰車擊穿,而且由於沒有穩定器,合像式測距儀也需要時間和穩定環境使用,AMX-30基本做不到行進間射擊,這制約了實戰中發揮其機動性上的長處。火力方面,AMX-30直到B2型之前都沒有引入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只有反戰車高爆彈(HEAT彈);而由於CN-105-F1膛壓較低,因此AMX-30的HEAT彈初速僅有1000米/秒,相較之下T-62最早的穿甲彈3UBM3也有高達1615米/秒的初速,且由於全口徑的HEAT彈承受著更大風阻,存速能力更差,所以實戰遠距離命中率會受到一定影響。
至於M60A3配備有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M68 105毫米炮、雷射測距儀、AN/VSG-2熱成像瞄準鏡、火炮穩定器和彈道計算機,在射控效率與命中率上具備更大的優勢。M60A3的裝甲也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抵擋T-54/55或59式主戰戰車的100毫米脫殼穿甲彈,只是仍可被高爆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擊穿,不過兩者裝載比例通常不大。不過裝備M60的連仍在負責監控與封鎖海夫吉與科威特之間的通路,並不會加入對海夫吉的直接反攻。
至於美軍主要負責提供的仍是間接火力。火炮支援來自裝備M198 155毫米榴彈砲的第12陸戰團第1砲兵營,而主要航空支援單位除了陸戰隊航空隊與空軍固定翼戰機外,還有367中隊的眼鏡蛇直升機提供直接支援。原本還計畫讓海軍派出軍艦提供火炮支援,然而海軍評估後發現因為附近潛在雷區還沒確認安全,因此最快要等5小時後才能佈署1艘配備127毫米艦砲的驅逐艦 - 而如果要佈署戰列艦,那就要等12小時後了。
由於先前邊境戰鬥暴露沙烏地軍和美軍近乎零協調的問題,而且沙烏地國民衛隊的英國製RA-CAL無線電使與美軍的頻率不兼容,為了讓航空力量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有效發揮的同時減低誤擊風險,美軍陸戰隊拆分了ANGLICO並將其分配給阿拉伯盟友。第5支援兵種聯絡隊、第9和13火控小隊歸屬卡達旅指揮,第2、6支援兵種聯絡隊和第12火控小隊歸屬沙烏地國民衛隊第2旅指揮。這些小隊負責協調阿拉伯盟國軍隊和聯軍的火力支援協調與資訊交流。
然而別說伊拉克,就連聯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海夫吉城內還有美軍。戰前塔羅特遣隊第三武裝偵查營就一直輪換偵查單位前往海夫吉觀察邊境局勢累積經驗,而海夫吉被佔領當下A連3排也在城內。他們在城內的兩支偵查隊,一組是勞倫斯.倫茨 (Lawrence M. Lentz)指揮的7人小組,另一組是查爾斯.英格拉漢姆 (Charles H. Ingraham)指揮的6人小組。在得知伊拉克大軍正在接近海夫吉後,營部認為偵查隊可以做為耳目提供的軍動向引導打擊,給他們的命令是堅守原地,因此他們分別躲藏在城內兩處建築上層,提前銷毀所有機密文件和設備並持續觀察伊軍。倫茲的小隊隱藏在一處有高大圍牆的建築,用圍牆遮蔽兩輛悍馬車和通訊天線,一直沒有被伊軍發現。然而他們的食物、飲水,以及無電電電池都即將耗盡。
不過就像先前邊境戰鬥所展現的問題,地面部隊的存在會因為敵我識別制約航空力量的發揮,而這問題在偵查隊身上要更嚴重:這批偵查隊沒有專業的FAC或火炮觀察員,沒辦法確立明確安全邊界保證砲擊時他們的安全;環境是一座完全被敵軍佔領的城鎮,敵我距離比先前所有的戰鬥都要更近,且城鎮缺乏特徵的建築同樣帶來類似沙漠的難以定位的問題,更何況美軍自己都不太能定位偵查排所在建築的位置,而且視線還容易被建築物遮蔽。
結果就是這些偵查隊反而被視為妨礙,美軍最終決定將其撤離 - 但這些偵查隊深陷敵軍機械化部隊控制區核心,離開城鎮後是毫無遮蔽的沙漠,最近的友軍在數十公里外,更不用說英格拉姆漢的小隊連機動車輛都沒有,很顯然不靠外部救援讓其脫身是近乎不可能的。於是這一請求被提交給了沙烏地軍JFC。
而在海夫吉城內,倫茲偵查隊目送了沙烏地軍和第1海上監視、偵察和情報大隊的撤離,並決定呼叫空中與火炮支援好好歡迎即將抵達的伊軍 - 然而,請求被駁回了,原因是第1海上監視、偵察和情報大隊以及附近的沙烏地國民衛隊都在移動,上級不能確定他們的位置。而倫茲決定繞過他們,他之前偷偷記錄了友軍戰機常用頻率,並開始直接呼叫正好經過的友軍戰機讓其提供支援。但大部分戰機都跑去OP 4了,他們廣播了2-3小時卻幾乎沒有友軍回應。
很快的,伊軍就進入城鎮並越過了他們,他們能夠清晰看到大批YW531裝甲車和敵軍步兵從附近經過,他們也感到不安了,想請求陸戰隊砲兵驅散敵軍但又被駁回,一時間英格拉姆漢也開始失去定力,討論是不是該和倫茲小隊會合後車硬闖出去,好在仍有比較冷靜的人指出這根本不實際。最後英格拉姆漢冷靜了下來,下令小隊銷毀所有私人與敏感文件後,偷溜到另一棟視野更好的建築,以此發揮自己偵查的職能。
在他觀察伊軍佈防時,還發現一些平民正在與伊拉克軍官接觸,他們懷疑這些人是巴勒斯坦人,因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已經公開與海珊結盟,以求伊拉克能成為他們在對抗以色列時的一個有力盟友,情報已經警告散落在各個阿拉伯國家接受庇護的巴勒斯坦人可能成為潛在威脅。而伊拉克能夠發動如此迅捷準確的攻擊,也使美軍更相信城內有巴勒斯坦人在為伊拉克提供情報與引導。
英格拉漢姆認為這些人值得他冒險呼叫空中打擊;然而此時反應慢半拍的聯軍航空力量還沒往海夫吉吉中,他最終只聯繫上一架大黃蜂,但飛行員沒有辦法確認英格拉漢姆指定的目標所以轟炸無效,過一段時間後他才連繫上另外兩架大黃蜂成功轟炸並掃射了一棟敵軍集結的酒店。雖然效果看起來不錯,但很快更多伊軍到來,顯然這點打擊不足以驅散敵軍。
而在沙烏地JFC這邊,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反攻的指揮官得知城內還有被圍美軍後又增添了對美軍的不滿,此前沒人告知過他海夫吉還有美軍滯留,而且這也明顯違反防禦戰略原則,此前邊境戰鬥中他已經充分見識到當地面友軍動態不明時號稱舉世無雙的美國航空力量效率會降低到什麼程度,特別是先前美軍好幾支地面部隊都撤的心不甘情不願的,或乾脆不撤,然後美軍航空單位就抱怨敵我態勢不明不能放手打擊。而他之所以大膽地讓多數沙烏地部隊遠離邊境,且讓邊境防禦部隊在接敵後全速撤離,全是建立在對美軍航空力量的信心之上的,現在美軍航空力量沒能阻止伊拉克軍攻佔沙烏地的領土,他卻要因此承擔皇室與民間的壓力。
然而不滿歸不滿,蘇爾坦還是決定全力救出被圍美軍,因為他擔心這些被圍美軍會讓史瓦茲柯夫認為有必要出動西方國家軍隊進行救援,甚至乾脆由他們收復沙烏地的失陷國土。因此蘇爾坦不僅決定盡早行動,還下令自己的副手去穩住(且可能順帶監控)史瓦茲柯夫確保他們不要插手。因此第一次反攻的目標變成位被圍美軍解圍,或至少通過吸引伊軍注意力為他們締造突圍的空檔。
正當沙烏地軍還在籌備反攻時,美軍又添亂了:223D運輸連隊的2輛重型運輸卡車糊里糊塗的開進海夫吉。他們原本是要從達蘭港回到西部沙漠中的基地的,結果兩輛卡車在穿越沙漠時和其餘車輛走散還拐錯彎,然後一路跑進早已佈滿伊軍的海夫吉。雖然城外偵查部隊發現他們卻來不及擋下他們。在他們進入城內後才遭遇伊拉克軍的攔阻火力,帶頭的卡車被癱瘓,而第二輛反應過來立即甩尾全速逃脫;第一輛車上的2人成為俘虜。
在城鎮外圍正好有美軍陸戰隊第3團第3營的一個加強步兵連,他們前一晚從米沙布調往海夫吉協助封鎖城鎮。在得知有兩名美軍在城內失蹤後,就地挑選包含前進航空管制員和火炮觀察員在內的28名自願者,組成救援隊開著加裝重機槍與拖式飛彈的悍馬車直接從海夫吉市大門衝進城內嘗試搶救。
進城後的救援隊找到1輛先前被摧毀的卡達AMX-30,並回收了遺體,同時也找到被癱瘓的美軍卡車,但唯獨沒找到被困美軍的蹤影;隨後他們看到了幾輛伊拉克裝甲車,考慮到單靠悍馬車不足以對抗擁有重機槍的裝甲車,因此只能避開交戰離開海夫吉。這2名俘虜是大衛.拉克特和梅莉莎.雷斯本尼莉,後者是美軍自2戰以來第1位女性戰俘。另外這次救援讓聯軍高層誤以為是沙特和卡達軍對海夫吉的正式反攻,甚至還發布了記者會;而記者誤解讀為這場戰鬥是美軍陸戰隊進行的,但為了政治因素把功勞給了沙特。當這些誤解被澄清後,反而導致媒體與美國軍方之間關係出現惡化,進一步放大了美軍女兵俘虜帶來的輿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