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是經久不息的現象和議題。6 月 24 日,北京大學教授姚洋受新京報與今日頭條邀請就當下的教育制度、工作就業等問題進行討論。新京報與今日頭條發佈的訪談視頻中,他奉勸年輕人不要躺平,還是得卷。他說,『 年輕人還是不能躺,得跟著去卷,只有卷,才能出成果,才能成功。你躺平幾天,會發現這個世界離你遠去,只有跟著一起去卷。卷的過程中,只要心態平和下來,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安排好,你會卷出樂趣來。』 引發熱議。我覺得他這調門起得太高,卷出樂趣來不可企及;卷出抑鬱來,到是很可能。
但中國確實長期陷入過度競爭之中,不是個好現象。無獨有偶,日本和韓國也不遑多讓。這三個東亞國家雖然制度不同,但都面臨著同樣的社會問題:內卷嚴重,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齡化,自殺率高,或宅男宅女、佛系、躺平和擺爛等消極的生活形態。那麼自然而然,人們就會有疑問,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三個制度不同的國家卻有類似的現象呢?
最容易想到的原因,就是這三個國家有著共同的文化淵源,就是歷史上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是儒家思想的發源地,自漢武帝『 獨尊儒術』以來,歷代王朝無不奉儒家的『 親親尊尊』為建構社會秩序和進行統治的不二法寶,有『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誇張之語。而日韓在古代積極仿效中國,從中國引進了諸多的禮制和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大,三個國家一併歸屬于儒家文化圈。相對而言,韓國比日本受儒家思想影響更多。
最簡單的解釋往往就是最合理的解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三個國家呈現出一個共同特徵,開放而不平等的競爭體系。這是造成過度競爭、內卷的主要原因,進而在現代社會生育成本轉而高於收益的狀況下,導致出生率低和人口老齡化。儒家主張『 親疏有別,貴賤有等』。『 貴賤有等』就決定了儒家社會不同階層具有不同的特權。這裡要澄清一個誤解,一些人將儒家社會具有的社會流動等同於社會平等,這是錯誤的認識。社會流動與社會平等是兩個概念,社會流動是指個人可以通過奮鬥跨越社會階層,但不同的社會階層可能具有不同的特權和或權利,這稱之為社會不平等。
西方在古代,競爭不開放,貴族和平民都是世襲。只是近現代才逐步開放,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不受身份的限制。而中國等儒家社會。自廢除分封制後,競爭就是開放的,除了皇族是世襲的,其它社會階層都需要通過競爭和可以通過個人奮鬥取得。當然日本廢除封建制是近代才發生的。通過科舉考試或建立軍功,一介平民也可以成為高級官員,『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但這種開放競爭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主要體現在不同階層權力的不平等,不同階層擁有不同的特權,階層更高的擁有的特權更多。比如,中國古代讀書人如果考中了秀才,即使沒有入朝當官,也擁有一些特權,如免去田賦和見官不必下跪。由於不同階層的特權不同,當然個人參與競爭的動力就很強大,大都願意『 吃得苦中苦』,想『 方為人上人』。
不平等其次體現在於起點和規則的不平等。起點不平等沒法避免。個人資質不同,家庭條件不同,受教育機會不同,對競爭參與者影響很大。要想完全消除起點不平等已被歷史證明是烏托邦,只能是盡可能縮小享有教育資源的差距。而個人資質是先天,家庭條件也不可能實現平等。
規則不平等則對不同的參與者區別對待。對有些競爭者的條件寬鬆些,對有些競爭者的條件嚴格些。比如過去的科舉考試和現在中國的高考對不同地區的考生的名額分配就有很大差別,不平等不公平。更別說有權有勢有錢者搞暗箱操作,更不平等不公平。對不同的人,競爭的難度不同。
總的說來,儒家社會自古不以天生條件將人絕對地排除在競爭體系之外,除非是被定罪的人,均可以參與廣泛的社會競爭。從大的時間長度來看,帝王也不是萬世一系,『 帝王將相,寧有種乎!』時勢造英雄,風雲際會,平民也有機會競逐帝王。由於階層不平等,不同階層擁有不同的特權,就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和願意參與競爭以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不平等的競爭起點和規則,又使得競爭異常地激烈和殘酷。兩相疊加,就導致過度競爭,呈現出『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客觀比較,古代科舉考試比現在的高考和公務員考試卷得多,錄取率低得多。考一輩子秀才和舉人的屢見不鮮。清朝有位考生,考了一輩子,最後以98歲的高齡考中舉人。現在沒聽說有考一輩子公務員的,考幾年的有。當然,古代科舉沒有年齡限制,現在考公務員有年齡限制。如果沒有年齡限制,也許會有人願意考一輩子公務員。
東亞三國進入近現代後,儒家思想雖然受到不同程度地批判,但仍然延續下來,很大程度上仍暗地裡支配著人們的生活和社會運行。競爭體系仍然表現為開放而不平等。但這三個國家,不平等的變化有所不同。大致說來,中國在私人領域消除了不平等,但公共領域的不平等仍嚴重存在;而日韓在公共領域消除了不平等,但在私人領域卻沒有消除不平等。中國還是嚴重的官本位,體制內或有一官半職就擁有額外的特權,就高人一等。職位越高,特權越多。但在私人領域,男女不平等和長幼不平等被大大削弱。以儒家『 三綱』,『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言,等於是『 君權』或『 官權』仍在,而男權,父權和夫權則被大大削弱。而日韓相反,『 君權』或『 官權』被削弱,而男權,父權和夫權卻比中國嚴重。日韓的家庭和職場,長幼和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比中國嚴重得多。韓國職場上,作為長輩的上司用拳腳教訓年輕職員的現象被視為理所當然,二三十年前還比較常見。中國近現代化後就沒有了這種現象,上司教訓下級,最多動口,罵粗口的也是少數,不動手腳。中國和日韓在近現代的不同演化可能是由於中國近現代革命需要將男女老少都動員起來,從而將子女從父權下,女性從夫權下解放了出來,而日韓近現代轉型動員的範圍沒有中國廣泛;以及日韓在國家制度上受到西方更多干預和影響所致。
由於仍然有不平等的現象存在,儒家的『 貴賤有等』,『 上尊下卑』思想仍然存在,職業和職位的高低就仍然附著有或明或隱的特權,停留或墜入社會底層則生活異常艱辛困苦,過不上體面的生活,被人瞧不起。人們對職業和職位的社會評價就有個等級存在,認為有些職業是高人一等,有些職業是低人一等,而職位高低的社會評價的差別更是如此。這樣社會競爭仍然是趨之若鶩地朝著同一方向蜂擁而去。加上資訊社會,人們對特權者和富人的優渥生活更多的瞭解,就驅使更多的人加入激烈地競爭中。以至於剛入學的小孩都立志要當貪官;衡水中學的學生誓言『 要去拱了大城市裡的白菜』。也許禁止短視頻『 炫富』有些道理,除了免得加深社會撕裂和焦慮外,還能緩解一下過度競爭。
對比西方社會,古代西方社會是不平等但封閉的競爭的體系。平民天生就不可能成為貴族,不管後天多麼努力奮鬥。只有極別個的能因非凡成就而封被為貴族,比中國能通過科舉考試當官的比率低多了。知道沒有可能,就沒有那樣的念想了,競爭就沒那麼激烈。而現代西方社會,競爭是開放的,同時是平等的。起點當然不可能平等,但規則比較平等公正和透明。更重要的是不論社會階層高低,不論貧富,不論官員還是普遍人,權利是平等的,官員富人並沒有特權,並不高人一等。職業和職位有高低,但權利和人格沒有高低,就不會烏泱烏泱地都湧向高職業高職位。不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有人熱愛,並得到社會的尊敬。這樣,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即使職位收入不高,只要誠實勞動,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並得到其它人的尊重。
因之,東亞國家內卷嚴重根植于其歷史傳統和現有社會運行的深層邏輯之中,短期內很難改移。最重要的是觀念,觀念決定行為;大多數人長期的行為又形成社會習俗和習慣,社會習慣又進而塑造個人人格;人格又固化人的觀念與行為。只要儒家『 親疏有別,貴賤有等』的思想觀念仍然很大程度上支配著東亞社會的運行,內卷就無法消除。
2024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