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的日常|
文章數
33
追蹤數
24
已付費
NaN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情緒教育
戀愛關係
人際關係
找到適合你的情緒溝通法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情緒教育
戀愛關係
人際關係
找到適合你的情緒溝通法
情緒教育
【想要情緒好,先顧腦疲勞】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1-05-21
2
最節省心力與情緒成本的投資方法
自從開始撰寫解析情緒的文章以來,我發現到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價值觀、金錢觀影響超級大,除了潛移默化的觀念傳輸以外,還有外在行為。 怎麼說呢?家母身為技術分析者,小時候,只要看當日她準備的餐點,我大概就知道今天她的心情如何,心情差,家裡的氣氛與餐點就會灰暗;心情好,就會相反。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11-30
4
心理測驗|適合自己的情緒表達,認識四種溝通表達者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08-11
2
【與自己的情緒溝通,就是最好的愛自己】
你聽過或看過幾次「要愛自己」這句話了? 愛自己就跟財務自由的傳說一樣,說的人多,看過的人很少 有許多人都在傳播「要愛自己!」這件事,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句口號的背後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句話老少咸宜、萬人皆可用。跟所謂的人人希望「財務自由」一樣,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06-28
1
【溫柔的花錢】
最近幾年,我的 花錢 觀念大大改變,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我開始學習如何 溫柔 的對待自己。 而這其中的轉折,是因為我發現花錢的方式可以反映出我們照顧自己的方式。 從以前我就被父母灌輸了一種思維,那就是用自己不喜歡卻安穩的工作8小時,去換取睡覺8小時,以及醒著的8小時的穩定生活。 本來我也覺得這種換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12-24
2
【為自己造命!成就幸福關係的體質從調整自己的想法做起】
A:「可是,可是我老公…」、「他都不做事啊…一直靠我養。」 我:「那妳為什麼要給他錢?」、「那為什麼要做?」 A:「因為他是我老公啊」、「因為…因為」、「我不能放他不管!」 我數不清這已經是第幾次她在對我倒垃圾了。如果這些垃圾倒一次就可以清乾淨,那我願意為朋友痛那麼一次而忍受,然而這些垃圾,說穿了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11-20
4
【那些幫不上忙的心理醫生,以及醫病關係中的不平等】回到以自我療癒為出發點的自由書寫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很少使用健保卡的我一直是模範乖寶寶,很少生病,更別談說是從來沒走進過的心理衛生科。當時用的是健保門診的家醫科心理衛生。 直到2017的一場情傷勾起心中回憶再度爆發,當時又再度陷入憂鬱傾向的我,無奈之下與資訊不齊全,只好再次前往相同地點報到,但是這次的醫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05-22
1
【沒有善終的愛情,未嘗不是另一種結果】關於前任 About my Dear “Ex”.
偶然間在網路上看到某篇文章,過往與前任交往的經驗與發生過的痛苦一湧而上。 而過去的我,也曾被認識不深卻自以為好心的網友相勸: 「唉呦他沒給妳長久承諾,這樣不算交往啦~」 喔~這樣好像以結果論來定邏輯喔~如果給長久承諾的才算,那為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05-21
3
【網路世代每段自我動態的公佈背後心態】在自媒體時代個人品牌的最佳保護選擇
身為媒體學校畢業的學生,有過就讀”媒體素養”的經驗,臉書的早期使用者(那時臉書尚未在台灣熱紅起來,大部分的使用者是拿來做語言交換或是外國筆友的年代),也不乏會有想展現或分享時時刻刻的心態,不免俗的有段時期相當也依賴臉書,特別是在身處異鄉、外在環境轉換與內心空虛時) 科技是把雙面刃。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03-25
8
【有關於台灣男生在情緒教育上面臨到的困境】
曾經的自己,對於來自台灣的男性特別感冒。 (我心裡雖然知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能以偏概全、太過武斷等等,但仍然無法掩蓋這種感覺的存在) 一想到要跟他們踏上談戀愛的這條路,心裡就莫名的產生負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11-12
6
【學會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不代表自己是不理性的人,這是兩回事。
我們常常誤以為把感受、感覺講出來的人相較而言是較不理性的人,但是我的經驗發現不然。 有一次,我前往家附近早已經預約好的牙醫診所進行三個月一次的牙齒檢查。 這是一家特別難約的診所,但是因為我跟我的主治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08-19
3
【 「你完蛋了」、「你死定了」…】為何我們在教養中有這麼多的恐懼用語,真正恐懼的又是什麼?
今天讀到洪仲清心理師在臉書上的文章: 說實話,這些恐懼性地話語常見於我的日常觀察裡。 那些「你完蛋了」、「你死定了」,是不是大人在表達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08-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