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完蛋了」、「你死定了」…】為何我們在教養中有這麼多的恐懼用語,真正恐懼的又是什麼?

【 「你完蛋了」、「你死定了」…】為何我們在教養中有這麼多的恐懼用語,真正恐懼的又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讀到洪仲清心理師在臉書上的文章:

說實話,這些恐懼性地話語常見於我的日常觀察裡。

我曾經在餐館目睹一名年輕母親威脅加嘮叨碎念小孩,因為吃太慢要丟下他在餐館洗碗。

也曾經在公園裡見到母親半威脅要遠離邊哭邊追著她跑的孩子(孩子在後頭哭得稀巴爛,實在感覺很不忍,卻又不好介入家務事)

我想起在前年回國之際,跟我媽分享了我第一次與外國人交往的經驗。她的反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劈頭就下結論:

「你為什麼這麼髒啊?你是不是有問題啊~為什麼不好好找台灣的男生交往?」
「跟人家亂來,你會嫁不出去。」
「你死定了,以後相親不要跟人家講這個,人家不要你。」
「你有病。」、「你頭腦有問題。」

那一瞬間我對自己的經驗產生被鞭笞的感覺,原來我的母親都沒有先問我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的邏輯與原因,就急著先用社會功能性的角色推演出下列邏輯:

她被"用"過了=沒價值了

不要讓人知道,會自貶身價

嫁不出去,沒人要用的二手貨



到後來,才知道母親背後的擔憂是:

怕自己的女兒不被自身所屬的社會接受。

因為在她那個年代的觀念裡,沒有女性自身衍生價值的觀念,而是靠著一種"冰清玉潔我最有價"的觀念標準來評判女性。

我知道過多的苛責母親都是已來不及的事,因為一個人最難改的就是"觀念"兩字,根植在心底最深的也是觀念,只是在我心中,那個始終為自己依靠的母親的形象開始瓦解了。

文章裡有段很令我唏噓不已:

我在想,那些「你完蛋了」、「你死定了」,是不是大人在表達自己的焦慮與恐懼?可是,又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不想面對某些無助又無力的狀態,打罵孩子,獲得虛假的控制感 — 好像藉由激起怒氣,能讓全身充滿力量,驅走那些不斷在心底徘徊的無奈或哀嘆。

有的時候,如果已經身為大人的我們能有多一點練習醒覺、有多一點覺察發現自己是否處在過多的憂慮狀態,深一點探究其背後原因,而不是仿製被對待模式一股腦地洩在孩子身上,

也許因此受傷的孩子就會少一點了。

avatar-img
林佳儀 Lin ChiaYi的沙龍
80會員
75內容數
2017年初,因為感情受傷的關係,我透過研讀心理學、自我書寫等療癒與探索,進行了"情緒覺察"的修煉與覺醒課程。 學習以同理心的視野了解他人,並策略性的挑選與採取適合應用的情緒策略來對應情境。 提供優質的文章與音頻內容,轉換思惟的情緒教育,協助大家提升情緒健康,提升情緒作業系統。 幫你整理出伴隨情緒,活出真實生命的方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自從開始撰寫解析情緒的文章以來,我發現到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價值觀、金錢觀影響超級大,除了潛移默化的觀念傳輸以外,還有外在行為。 怎麼說呢?家母身為技術分析者,小時候,只要看當日她準備的餐點,我大概就知道今天她的心情如何,心情差,家裡的氣氛與餐點就會灰暗;心情好,就會相反。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自從開始撰寫解析情緒的文章以來,我發現到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價值觀、金錢觀影響超級大,除了潛移默化的觀念傳輸以外,還有外在行為。 怎麼說呢?家母身為技術分析者,小時候,只要看當日她準備的餐點,我大概就知道今天她的心情如何,心情差,家裡的氣氛與餐點就會灰暗;心情好,就會相反。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