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這些恐懼性地話語常見於我的日常觀察裡。
我曾經在餐館目睹一名年輕母親威脅加嘮叨碎念小孩,因為吃太慢要丟下他在餐館洗碗。
也曾經在公園裡見到母親半威脅要遠離邊哭邊追著她跑的孩子(孩子在後頭哭得稀巴爛,實在感覺很不忍,卻又不好介入家務事)
我想起在前年回國之際,跟我媽分享了我第一次與外國人交往的經驗。她的反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劈頭就下結論:
「你為什麼這麼髒啊?你是不是有問題啊~為什麼不好好找台灣的男生交往?」
「你死定了,以後相親不要跟人家講這個,人家不要你。」
那一瞬間我對自己的經驗產生被鞭笞的感覺,原來我的母親都沒有先問我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的邏輯與原因,就急著先用社會功能性的角色推演出下列邏輯:
她被"用"過了=沒價值了
↓
不要讓人知道,會自貶身價
↓
嫁不出去,沒人要用的二手貨
到後來,才知道母親背後的擔憂是:
怕自己的女兒不被自身所屬的社會接受。
因為在她那個年代的觀念裡,沒有女性自身衍生價值的觀念,而是靠著一種"冰清玉潔我最有價"的觀念標準來評判女性。
我知道過多的苛責母親都是已來不及的事,因為一個人最難改的就是"觀念"兩字,根植在心底最深的也是觀念,只是在我心中,那個始終為自己依靠的母親的形象開始瓦解了。
文章裡有段很令我唏噓不已:
我在想,那些「你完蛋了」、「你死定了」,是不是大人在表達自己的焦慮與恐懼?可是,又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不想面對某些無助又無力的狀態,打罵孩子,獲得虛假的控制感 — 好像藉由激起怒氣,能讓全身充滿力量,驅走那些不斷在心底徘徊的無奈或哀嘆。
有的時候,如果已經身為大人的我們能有多一點練習醒覺、有多一點覺察發現自己是否處在過多的憂慮狀態,深一點探究其背後原因,而不是仿製被對待模式一股腦地洩在孩子身上,
也許因此受傷的孩子就會少一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