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家的日常|
文章數
33
追蹤數
24
已付費
NaN
追蹤專題
付費閱讀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情緒教育
戀愛關係
人際關係
找到適合你的情緒溝通法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情緒教育
戀愛關係
人際關係
找到適合你的情緒溝通法
找到適合你的情緒溝通法
【想要情緒好,先顧腦疲勞】
要是你經常有以下症狀:睡不飽、容易累、肩頸痠痛、記憶力變差、無法專注、感冒很久才好、視線模糊、耳鳴……可能是你的大腦累壞了 腦疲勞跟情緒到底有什麼關係? 解決了腦疲勞,為什麼心情就會好一大半?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1-05-21
2
【別再假稱獨立很棒,人其實都需要或多或少的依附】
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裡,我略微寫過關於依附關係的實際觀察,那時候的觀察對象是我在國外寄居家庭帶過的小朋友,那時的我對於依附關係也是懵懵懂懂,僅大概知道理論模型但沒有實際相處經驗。 想了解自己是什麼依附風格人,請點這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1-04-30
4
活用行為科學心理學,主管必備的《不懂帶人就自己做到死》
本文主要對象給希望有效率的利用行為科學,了解人類的心理與行為,以輕鬆的方式管理員工的初階管理者。 前言 我以前的一份工作是擔任初階管理者,那份管理工作是我出社會以來第一份實際接觸管理人員的工作,但坦白說,做起來非常的勞心勞力,回想起來是蠻痛苦,但成長頗多的一份回憶。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1-04-06
3
最節省心力與情緒成本的投資方法
自從開始撰寫解析情緒的文章以來,我發現到原生家庭帶給人的價值觀、金錢觀影響超級大,除了潛移默化的觀念傳輸以外,還有外在行為。 怎麼說呢?家母身為技術分析者,小時候,只要看當日她準備的餐點,我大概就知道今天她的心情如何,心情差,家裡的氣氛與餐點就會灰暗;心情好,就會相反。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11-30
4
心理測驗|適合自己的情緒表達,認識四種溝通表達者
“我要如何讓人們了解其實我想表達的?”、 “我明明沒有那個意思,但是他們卻誤認為我生氣的理由是…”、 “怎麼他生氣了?是我說錯了什麼嗎?” 大部分的溝通誤會,都來自於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他人的情緒表達方式。因此我設計了這個心理測驗來幫助你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08-11
2
【與自己的情緒溝通,就是最好的愛自己】
你聽過或看過幾次「要愛自己」這句話了? 愛自己就跟財務自由的傳說一樣,說的人多,看過的人很少 有許多人都在傳播「要愛自己!」這件事,但是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句口號的背後代表了什麼意義。 這句話老少咸宜、萬人皆可用。跟所謂的人人希望「財務自由」一樣,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06-28
1
【因應靈性焦慮而生的科技產品】
創意這個詞有很多解釋,其中一個定義就是:將A的功能結合B,結合起來成了第三種C,有了第三種用途,而且這第三種用途,必須是效益或實用性大於前面單獨的兩種, 而我認為其中一個很聰明的結合案例就是智慧佛珠,標準的科技來自於人性。
林佳儀 Lin ChiaYi
2020-03-07
1
【為自己造命!成就幸福關係的體質從調整自己的想法做起】
A:「可是,可是我老公…」、「他都不做事啊…一直靠我養。」 我:「那妳為什麼要給他錢?」、「那為什麼要做?」 A:「因為他是我老公啊」、「因為…因為」、「我不能放他不管!」 我數不清這已經是第幾次她在對我倒垃圾了。如果這些垃圾倒一次就可以清乾淨,那我願意為朋友痛那麼一次而忍受,然而這些垃圾,說穿了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11-20
4
【那些幫不上忙的心理醫生,以及醫病關係中的不平等】回到以自我療癒為出發點的自由書寫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心理是在2016年。在此之前,很少使用健保卡的我一直是模範乖寶寶,很少生病,更別談說是從來沒走進過的心理衛生科。當時用的是健保門診的家醫科心理衛生。 直到2017的一場情傷勾起心中回憶再度爆發,當時又再度陷入憂鬱傾向的我,無奈之下與資訊不齊全,只好再次前往相同地點報到,但是這次的醫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9-05-22
1
【為什麼我不鼓勵只培養正向思考?】 反思應該培養是沉著面對人生高低浪潮的心態。
市面上的許多"正向心理學"導師,教導所謂的"如何培養正向心理學"。 甚至有許多人因此開課賺錢。彷彿學習到之後,人生可以從此快樂,永不陷入低潮。 在刻意以笑臉示意的背後,是否是不願承認低潮的自我呢?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12-10
5
【有關於台灣男生在情緒教育上面臨到的困境】
曾經的自己,對於來自台灣的男性特別感冒。 (我心裡雖然知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能以偏概全、太過武斷等等,但仍然無法掩蓋這種感覺的存在) 一想到要跟他們踏上談戀愛的這條路,心裡就莫名的產生負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11-12
6
【 「你完蛋了」、「你死定了」…】為何我們在教養中有這麼多的恐懼用語,真正恐懼的又是什麼?
今天讀到洪仲清心理師在臉書上的文章: 說實話,這些恐懼性地話語常見於我的日常觀察裡。 那些「你完蛋了」、「你死定了」,是不是大人在表達自己的焦慮與恐懼?
林佳儀 Lin ChiaYi
2018-08-1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