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書史小齋

281公開內容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Thumbnail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Thumbnail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Thumbnail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