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現象學作為近代西方歐陸哲學發展的中心

更新於 2020/08/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外在) 的互動構成現象。胡塞爾後來索性用「諾耶思 (Noesis,心智) - 諾耶瑪 (Noema,被思想、判斷、知覺的對象)」結構表出。
胡塞爾晚期特別著重意識作為一能夠活動、認識真理、賦予價值意義、構成對象的超驗主體 (transcendental ego),開創「超驗現象學」(《笛卡爾式的沉思》Cartesian Meditations 是「超驗現象學」的一個引論)。《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則提出「生活世界」(Lifeworld) 一概念。在「生活世界」中,每一對象作為其自身、作為獨特的東西顯現出來,它們連帶其意義只能為我們所把握。「生活世界」既是個人的,又是主體間的 (intersubjective),它不是封閉在每個個體中的。
海德格不同意有與世界相對的超驗主體,世界是有意義的關聯構成的關係網絡,只有在與此在的聯繫之中,才能被理解。不過,他試圖把生活的種種聯繫和經驗呈現出來,而不是去解釋。不把生活當成對象、「事物」去理解 (作為理智的旁觀者),而是要領會 (以第一身感受體驗,與人作為「在此世界中存在」相呼應),繼承胡塞爾「回到事物本身」的現象學方法。
沙特從人的意識出發研究存在,把意識存在看成一切存在的根本,對意識的重視,承襲自胡塞爾。可是,他反對將意識看成「我」,且視意識為「自為存在」,貫穿著「虛無」。因能自選擇,自創造價值,自否定當下而奔向未來,所以是自由的、超越的。
梅洛龐蒂以現象學描述方式探究人的存在結構,得出:
1. 知覺先於意識;
2. 人作為身體性的存在。知覺通過身體,使我寓居於世界;
3. 用語言、用科學規律、用理性分析描述的世界,並不是最初感知的世界本身。真實世界只有一個,與人的知覺有最直接關聯的世界;
4. 人一方面紮根於世界,依憑於世界,不能脫離世界而存在。另一方面,世界又是相對於人而存在,世界是隨著我的誕生而誕生,世界的意義也是由我所賦予。
1 和 2 有別於胡塞爾以意識為根本,3 和 4 卻承「生活世界」而進一步發揮。
馬塞爾反對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不同意內在思維和外在世界可以分離。以現象學方法重新展現主體的真實本質。反對「我有」,主張「我是」,人要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擴大「主觀我」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繫,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凡此種種,皆與胡塞爾、海德格有傳承的地方。
另外,他認為日常生活中重視功能性的世界,是一個「破碎的世界」,與海德格談平均性、壓平等相貫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尼采強調,「我」(I)並不思考念頭,而是「念頭思考我」(thoughts think me),並認為「夢是大腦的一種再創造,在白天,腦必須適應由上層文化所施加的各種嚴厲思想要求」(Nietzsche 1878: 24-27),這兩個想法,在榮格的心理學及其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裡頭,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Thumbnail
尼采強調,「我」(I)並不思考念頭,而是「念頭思考我」(thoughts think me),並認為「夢是大腦的一種再創造,在白天,腦必須適應由上層文化所施加的各種嚴厲思想要求」(Nietzsche 1878: 24-27),這兩個想法,在榮格的心理學及其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裡頭,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物質是一切的基礎,意識只是物質世界中的一種現象。這種觀點被稱為物質主義或實證主義。根據這一觀點,我們的思維、感受和意志都是由大腦中的物理和化學過程決定的。 另一方面,也有些人相信意識是超越物質的存在。他們認為,物質世界可能只是一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現象學是理性在可理解對象的顯現中所獲致的自我發現」、「現象學是在釐清屬於某一個問題對象的顯現與不顯現以及滿實與空虛意象的組合」、「現象學是去發現當顯露活動發生時,事物與心智的必然樣態」、「現象學所做的,是透過主張意識的意向性,來矯正笛卡兒與洛克思想對心智公共性的偏見,以及對事物表象之現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淺意識是由心理學家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位於我們意識之下、較難察覺的心靈層面。這一概念的形成歷程涉及多個心理學派的研究和理論,以下是一些對淺意識產生的主要影響: 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 許多對淺意識的研究起源於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他認為,人的心靈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