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的存在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真誠性 (authenticity) 接通個人的未來和過去,使自我有連續性。它還要求人接受自己的死亡。

相反,人沒入於眾人或匿名的「人們」來保護自己,他 / 她便進入「不真誠的」(inauthentic) 生存狀態。「人們」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義,此之謂「沉淪」(fallingness)。

海德格將人視為此在 (Dasein),此在十分關心潛能實現的可能性,時刻在問「我將做什麼?」這就是牽掛 (Care)。人有牽掛,是因為人有選擇,所有選擇又在世界中作出,故此在是「在此世界中存在」(being-in-the-world)。牽掛與時間性,即人類生活的時間結構 (此在一直被過去規定著,卻又必須面向未來) 息息相通。時間性 (Temporality) 是牽掛的基礎。

海氏指出,在日常與別人共處時,人總在意自己與別人的差異,這種對差異的感受和在意,稱為差距性 (distantiality)。人繼而想消去差異,要求與他人一致,這叫做平均性 (averageness)。求平均的結果是導致不敢發表獨特的意見,將自己的獨特性磨平,海氏稱此為「壓平」(leveling down)。壓平了的人不再是他 / 她自己,而成為公眾 (public)。公眾對人和世界的了解是膚淺的、表面的。換言之,「人們」(They) 剝奪了人的本真存在,使人無法正視真正的自己,了解自己的存在。

人要從迷失中甦醒,恢復本真的存在,死亡是一個契機。死亡是對現實世界生活的否定。當人面對死亡時,才會停止對世界的憂慮和擔心,從陷落中孤立出自己,成為真正的存在。死亡是屬於個人的事,他人無法替代,只能靠你自己體驗。再者,死亡是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人可以在任何時候死去。當人能正視死亡,從恐懼中明白自己活著的重要性,他 / 她即可為自己計劃更好的未來。故此,人不應只接受生命,抗拒死亡。

和老師胡塞爾不同,海氏反對作為世界對立面的超驗自我,而強調「生活從來就是歷史性的,無法被分解為各種本質的元素,生活是關係」,人的生活世界是由有意義的關聯構成的一張關係網絡,只有在與此在的聯繫之中,才能被理解。他試圖把生活的種種聯繫和經驗呈現出來,而不是去解釋。不把生活當成對象、「事物」去理解 (作為理智的旁觀者),而是要領會 (以第一身感受體驗,與人作為「在此世界中存在」相呼應)。海德格所使用的方法被稱為事實性的現象學的詮釋學。

海德格又提出詮釋學的循環:個別的事物在與整體的關聯中才可能被理解,而整體只有在個別的事物中才得以展現。循環的目的是促進對世界中各種有意義事實的關聯的理解。後世不少講經典詮釋者,都受到海氏此一見解啟發。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7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2020/08/10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2020/08/10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2020/08/06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Thumbnail
2020/08/06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Thumbnail
2020/08/06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2020/08/06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在存在主義中,自由、無意義、孤獨以及死亡是核心理念。本篇文章探討了這四大主題,並提供了對於存在主義的理解。同時,也推薦了相關的存在主義相關書籍。如果你對存在主義感興趣,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更深入地瞭解這一哲學思想。
Thumbnail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
Thumbnail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
Thumbnail
沒有觀過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 沒思考過人類,怎麼做 人?
Thumbnail
沒有觀過世界,哪裡來的世界觀? 沒思考過人類,怎麼做 人?
Thumbnail
有比重的時間,像具有多重意義的古老夢境般向你壓來。你想穿過那時間而繼續移動。就算到世界的邊緣,你可能都無法逃出那樣的時間。不過,就算是這樣,你還是不能不到世界的邊緣去。因為你也有可能不到世界的邊緣去不行。
Thumbnail
有比重的時間,像具有多重意義的古老夢境般向你壓來。你想穿過那時間而繼續移動。就算到世界的邊緣,你可能都無法逃出那樣的時間。不過,就算是這樣,你還是不能不到世界的邊緣去。因為你也有可能不到世界的邊緣去不行。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斷有被雷打到的感覺,無法一次看完,感覺每個概念都是一個宇宙,等著我安靜體會與感受。如果要我試著比喻的話,就像看得懂的佛經一般,當你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涵義,每個當下,都可以是開悟的瞬間。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斷有被雷打到的感覺,無法一次看完,感覺每個概念都是一個宇宙,等著我安靜體會與感受。如果要我試著比喻的話,就像看得懂的佛經一般,當你真正理解其背後的涵義,每個當下,都可以是開悟的瞬間。
Thumbnail
小時候很容易被罵說是個喜新厭舊的小孩,卻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後,總覺得,其實自己是個極度念舊的人。
Thumbnail
小時候很容易被罵說是個喜新厭舊的小孩,卻隨著年齡增長開始真正認識這個世界後,總覺得,其實自己是個極度念舊的人。
Thumbnail
這篇同樣接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們從課題分離聊到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從社會意識進入存在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則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自己有歸屬感,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重要的指標。
Thumbnail
這篇同樣接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我們從課題分離聊到人際關係,今天我們從社會意識進入存在的價值。 人際關係的入口是課題分離,終點則是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把別人當成夥伴,並感覺到自己有歸屬感,社會意識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重要的指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