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論存在與虛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被拋擲到世界上,沒有存在的理由。因人無先天的本質,所以是被命定為自由。人只須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

沙特指出,和刀子為了切割東西而存在不同,人類存在並無任何目的,反而人類要為自己的存在創造價值,所謂「存在先於本質」。人面向未來,具備無限可能,他稱之為「自為」主體。

沙特說:

人首先存在,碰到各種遭遇,世界起伏不定,然後限定自己。因為,人在開始時一無所有,只是後來才成為甚麼。

因此無所謂人性,因為沒有上帝去創造這個概念,人赤裸裸地存在。他不是想像中的自己,而是意欲成甚麼才是甚麼;他存在之後,才能想像他自己是什麼,這是在他躍進存在之後意欲的,人除自我塑造之外甚麼也不是。

人在不能依賴任何東西下作出選擇,一切都要靠自己,難免會焦慮。部份人甚至不願作出選擇,對自己的自由逃避和否定,出現「自欺」。

可是,人感到焦慮,正因為其有自由,感到了自由。有多個選擇擺在面前,可以設想每個可能的後果,超越性即體現其中。

人在朝向未來,投射出理想的自我的時候,往往否定眼前當下的自己。否定眼前當下的自己,即是將眼前當下的自己虛無化。不過,理想的自我其實尚未實現,尚在未來,此也是一種虛無。沙特據此說人生徹頭徹尾都由虛無 (nothingness) 所貫穿。然而,這不代表人生無意義,事實剛好相反,虛無確立人之為人的意義 (有虛無方能有選擇,有為存在創造價值的自由)。

沙特又提出「在己存有」(being-in-itself) 和「對己存有」(being-for-itself) 一組概念。後者是人作為真正自由的主體,虛無是其根本特質。前者是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被他人納入他們的軌道,喪失原來自我的世界,這時「我」不再是自由的主體,而淪為他人的奴隸,一個對象物。「我」要重新成為自由的主體,唯有將他人對象化。但這種循環注定沒完沒了,人際衝突與交通失敗是必然的。

尤其甚者,人不僅要將他人對象化,還要將他人作為一個自由的存有來支配。以性交中的愛撫為例,我們不只想得到對方的身體,還期望與對方同一,將他人佔有。

沙特覺得,人際關係終究是在鎮壓他人與被他人鎮壓的情況中轉來轉去。人和人之間實無真正交通可言,因每個人都看不見對方,只是孤獨地自我掙扎以成就自己的自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303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2020/08/10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2020/08/10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Thumbnail
2020/08/06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Thumbnail
2020/08/06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Thumbnail
2020/08/06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2020/08/06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Thumbnail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是地獄」(沙特)。 「我反抗故我在」(卡繆) 一、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天和地:我是誰?為何活著? 問人和己:我是誰?為何活著? 回答的只有永遠的 瀟瀟風雨聲,洶湧波濤聲, 喧嘩塵囂聲,內心吶喊聲。 二、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王:「一切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 三、存在哲學
Thumbnail
「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是地獄」(沙特)。 「我反抗故我在」(卡繆) 一、我是誰? 為何活著? 問天和地:我是誰?為何活著? 問人和己:我是誰?為何活著? 回答的只有永遠的 瀟瀟風雨聲,洶湧波濤聲, 喧嘩塵囂聲,內心吶喊聲。 二、虛空的虛空。 所羅門王:「一切都是虛空,虛空的虛空」 三、存在哲學
Thumbnail
Being is what let all beings be. 讓所有小存在的眾生能夠存在的那個大存在。
Thumbnail
Being is what let all beings be. 讓所有小存在的眾生能夠存在的那個大存在。
Thumbnail
"如果我盡心竭力, 還是得不到人類的冠冕, 那我又算是什么呢?"-歌德《浮士德》 "存在即是被 (心靈) 感知: 某事物存在意指關於該事物的觀念存在於某些心靈中; 否則, 該事物即不存在"-柏克萊 (對於此議題深入的哲學探討, 請參閱拙作:漫談「有」與「無」-「存在」與「不存在」 )
Thumbnail
"如果我盡心竭力, 還是得不到人類的冠冕, 那我又算是什么呢?"-歌德《浮士德》 "存在即是被 (心靈) 感知: 某事物存在意指關於該事物的觀念存在於某些心靈中; 否則, 該事物即不存在"-柏克萊 (對於此議題深入的哲學探討, 請參閱拙作:漫談「有」與「無」-「存在」與「不存在」 )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我活著」的意義在於承擔「我必將死亡」的勇氣及荒謬。 存在與不存在, 是人生最根本的問題 一般想法是:我有個身體, 所以我存在, 誰也不能質疑。但若進一步追問: 我存於何時? 何處? 真實性如何? 就不是那麼容易回答了 哲學無實用性, 不能使人升官發財。但哲學卻能提昇心靈, 使人思情深刻高貴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求真答問—得自史學家的哲學啟示》第五章〈神意與自由〉第三節
Thumbnail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Thumbnail
「我會持續創造自己的定義(本性或本質),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個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存在我人類際遇之中,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Thumbnail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Thumbnail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