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爾談「我有」與「我是」

馬塞爾談「我有」與「我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掌握自己存有的特性。

另一種面向叫做「是」。在「是」的面向裡,人並非旁觀者、第三者,活在隔絕的界限,而是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存有在愛中實現。

馬氏重新審視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在理性的框架下對於存有的討論,覺得因為理性在前提上的蠻橫,導致存有被貶抑在理性的規範下,其超越理性認知的部份長期遭忽略。他強調第二反省的構建,以個人主觀體驗 (being) 肯定最高存有 (Being) 的存在。

按照馬塞爾的反省,人類不應停留在以「我有」什麼來界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自己的觀點、地位、財產出發,睜開眼所見就是「有」,而閉上眼世界便消逝,這只會忽略其他個體的存在。他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擴大「主觀我」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繫,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儒家亦重視個人主觀的道德體驗,以此上通「即存有即活動」的生生不已的天道實體。「聞見之知」無法知天,唯「德性之知」可以,「德性之知」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凡此種種,都和馬賽爾的看法很相似。

反對理性的抽象思辯、不滿啟蒙精神,馬氏多少受二戰後的思想風氣影響。

raw-image


avatar-img
汶俊 (筆名:無言)的沙龍
64會員
295內容數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哈巴馬斯1929年在德國出生。年青時,他曾對海德格的存在主義感興趣,卻對海氏稱讚國家社會主義是「內在真理和偉大」不以為然。他覺得德國知識分子既不了解也不批評國家社會主義是有問題,因而在英美思想的實用主義及民主傳統中尋找理論資源。 1962 年,《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書中重視包容性、批判性的討論
近代西方歐陸哲學圍繞著胡塞爾現象學發展。 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指,所有現象都是意向行為,而構成意向行為的重要元素是意向性 (intentionality)。意識通過不同方式 (如關注、理解、記憶、關聯、幻想等) 把某些東西變成意向對象,此一亦主 (內在) 亦客 (外在)、無主 (內在) 無客 (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