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塞爾談「我有」與「我是」

更新於 2020/08/06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馬塞爾與沙特並稱,同為當代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
和沙特不同,馬賽爾是有神論者。他的存在哲學建基於具體的個人經驗,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馬氏認為,人類存有具兩種面向。一種面向叫做「有」。在「有」的面向裡,我們會以自身對世界、他人、自己的物化與佔有,來界定存有。循此而往,得以成就抽象與客觀化的思想,卻無法掌握自己存有的特性。
另一種面向叫做「是」。在「是」的面向裡,人並非旁觀者、第三者,活在隔絕的界限,而是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存有在愛中實現。
馬氏重新審視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在理性的框架下對於存有的討論,覺得因為理性在前提上的蠻橫,導致存有被貶抑在理性的規範下,其超越理性認知的部份長期遭忽略。他強調第二反省的構建,以個人主觀體驗 (being) 肯定最高存有 (Being) 的存在。
按照馬塞爾的反省,人類不應停留在以「我有」什麼來界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從自己的觀點、地位、財產出發,睜開眼所見就是「有」,而閉上眼世界便消逝,這只會忽略其他個體的存在。他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擴大「主觀我」與「客觀世界」之間的聯繫,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傳統儒家亦重視個人主觀的道德體驗,以此上通「即存有即活動」的生生不已的天道實體。「聞見之知」無法知天,唯「德性之知」可以,「德性之知」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相待。凡此種種,都和馬賽爾的看法很相似。
反對理性的抽象思辯、不滿啟蒙精神,馬氏多少受二戰後的思想風氣影響。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
梅洛龐蒂,著名法國現象學家,在巴黎跟沙特為同學,撰有《行為的結構》、《知覺現象學》等,思想受胡塞爾影響。 梅氏哲學,首重知覺。他說: 在得到完全闡明的人類知覺中,我們可以找出人類生活的所有特徵。 又說: 知覺的經驗指導著我們從此一時刻過渡到彼一時刻,並使我們獲得時間的統一性……任何意識甚至我們對自己
沙特,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曾前往柏林跟胡塞爾學現象學。二戰期間,在戰俘營讀海德格《存在與時間》,1943 年出版哲學著作《存在與虛無》,在知識界引起極大回響。晚年政治主張傾向共產黨。 沙特是無神論者,沿襲尼采「上帝已死」前提 (始於杜斯妥也夫斯基「如果沒有上帝,那麼所有事情都是允許的」),他認為人是
海德格汲汲於研究人的存在狀態 (being),原本是想藉此解答終極的存有問題 (Being)。 海氏認為,人是一種屬己而有待實現的潛能,而且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 當人面對這麼一個孤獨局面時,採取決斷的態度,並敢於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他 / 她便進入「真誠的」(authentic) 生存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馬斯洛的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在此之後,我們又能追求什麼呢?透過互相影響與成長,或許我們的存在可以改變世界的一部分。這是需要時間和探索的過程,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Thumbnail
「沙特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我之外的宇宙萬物”,稱為“已存在物”;第二種是“我自己”,我這個主體;第三種就是“他人”。」 「已存在物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本質與價值;已存在物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 「把外在世界的一切,救它本身的狀態去看待,就是在已存在物。」
  我們曾經談到,沙特認為人的「在己存在」(being-in-itself)、「為己存在」(being-for-itself)以及「為他人存在」(being-for-others),三者互相交織,構成了身體在存有學上的三個維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馬斯洛的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人生的最高目標,但在此之後,我們又能追求什麼呢?透過互相影響與成長,或許我們的存在可以改變世界的一部分。這是需要時間和探索的過程,也是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Thumbnail
「沙特認為這世界上只有三種東西:第一種是“我之外的宇宙萬物”,稱為“已存在物”;第二種是“我自己”,我這個主體;第三種就是“他人”。」 「已存在物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本質與價值;已存在物沒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分別。」 「把外在世界的一切,救它本身的狀態去看待,就是在已存在物。」
  我們曾經談到,沙特認為人的「在己存在」(being-in-itself)、「為己存在」(being-for-itself)以及「為他人存在」(being-for-others),三者互相交織,構成了身體在存有學上的三個維度。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本書副標題為「存在主義研究經典」,英文原作於1958年出版,作者為曾任紐約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威廉‧白瑞德(William Barrett, 1913-1992)。轉眼間,本書已出版64年,持續影響至今。對比沙特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中將存在主義分為兩種,即1.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與2.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Thumbnail
意識與物質,或說心物,是一元還是二元的呢?很多人誤以為,心物二元是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Descartes)所提出的,於是陷入思考心物如何產生關係的問題。但其實笛卡爾在後來發明的「解析幾何」中,明確的表示了所有的物質都能夠用數學來表達;而數學是非物質的存在,是屬於心靈的,因為就算沒有物質,
Thumbnail
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是兩個哲學派別,通常被視為對人類生活和宇宙本質的不同觀點。由於存在主義和虛無主義在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中佔有重要地位,並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政治和心理學等領域,因此瞭解這兩者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尤為重要。
活著 活著的概念是把自己當「存在者」,這種的「活」的思域在人我之間,以理性邏輯性的言語來辯證與指稱,形成對現象的割裂,而存在者又總在零碎片斷裡試圖拼湊整合,這樣的「活」不論為自己或他人,都活不出真正的實在,那是不可能有美麗人生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