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這篇很有歷史廣度來探討臺灣的歷史問題。其中特別提到「閩」、「客」是如何演變出來的?可能從台灣史的廣度不容易發現,但若縮小於屏東史的視野,答案揭曉的相當接近。因此住在屏東涉略地方文史的我,提供最近研究的觀點,供您當研究的線索:1.閩粵是清國時代的地理用語,也就是並非族群分類的語詞;2.福建南部,也就是所謂的「閩南」,指涉的是清代的泉州及漳州府,但是閩都講河洛話嗎?不是,閩西地區其實都講客家話,如汀州府(桃竹苗大部分北客的原鄉)。那麼廣東(粵)都講粵語(如廣州、香港話)和客語嗎?難道沒有講河洛語的族群嗎?答案是有,即潮州府(潮州、汕頭一帶,以及惠州)。為何麼會如此,首先若把省的行政界線抹去,就會發現河洛語族群,以及客語族群的分布地理位置。河洛語族群多為東南沿海的地區,客語族群多居住於丘陵地。打開地圖來看,泉州、漳州、潮州及惠州,都在沿海一帶;汀州、嘉應州都在丘陵地區,但是清代劃設閩粵兩行政區域,把沿海地區及丘陵地區剖為兩半,才導致說河洛語的潮州及惠州人,移墾至臺灣被稱為「河洛客」的尷尬地位的歷史角色,但是基於其都使用河洛語,所以與漳泉兩府移民聲氣相通。可以從施琅平定鄭氏王朝後,發下指令僅行海禁政策,但只禁止潮、惠兩地渡海來台,理由是盜匪的淵藪(鄭軍幾乎都是河洛語系),所以這是政治上的考量;4.為何有閩、客之分?清康熙到雍正之間,臺灣的清官以閩系為主,加上臺灣沿海港口多為泉州人經營,港口周邊內陸農地則為漳州人開墾,因此官方認定為「閩為主,粵為客」,此導致潮、惠兩地於康熙後期偷渡來台,均需至當時海關登記為「客」。但是,康熙年間發生的朱一貴民變,主要由漳州人所策動。客因為屏東平原開墾期間,常為了水源及洪患,導致漳州人與嘉應客家人產生宿怨。當朱一貴拿下台南府城時,屏東客家65大小庄擔心在政治上被報復,因此集結成立「六堆軍」,是為民兵組織,結果與清國聯合內外夾攻朱軍而功名大顯,成為清國在台灣第一支具殖民政治所用的民軍,橫掃臺灣南、北二路200餘年,且多收拾漳州人的大小民變(包括天地會林爽文民變),如此一來,六堆客家與漳州人當然成為百年血仇,至於為何連泉州人也捲入血仇中,這有機會再分享給您。不好意思,寫太多,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