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生活化的道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全文刊載於綠雜誌2011年06月號

台灣20m以下的道路,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巷道」,是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道路空間,舉凡小朋友步行上下學、爸媽出門買菜、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散步、鄰居遛狗串門子、同學下課後玩球,都是發生在這個空間。只是在台灣,隨著機動車輛的增加,巷道不知不覺變成了汽機車的停車場,或是想要避開塞車的汽機車繞道的捷徑,白天一輛接一輛汽機車在巷內高速呼嘯而過,晚上爸媽下班回來找不到停車位,只能一直在社區的巷子裡頭繞,大量的外來車輛剝奪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反而讓巷道變成社區最不生活化的地方。

為了恢復巷道原本鄰里聯絡的功能,讓道路空間更為生活化,城市的道路應該要進行較明確的分類,確定哪些道路是以提供「車輛通過」的功能為主,定位為主要道路;那些道路則是以提供「生活逗留」的功能為主,定位為次要道路。

raw-image

圖 1是柏林一角的街道圖,圖中可看出市區道路被分成兩種類型,黃色的道路是「主要道路」,作為市區各大區域連結的重要通道,這類型的道路,設計上是以「交通性」作為主要考量,注重的是車流(包括大眾運輸、汽車、腳踏車、行走的行人)的順暢。在路口會透過號誌或優先通行權的標誌,讓駕駛知道相交道路的優先等級,而在行駛動線交織時,明確知道通行的順序。主要道路的速限,通常在市區不分車種一律為50km/h。

被黃色的主要道路框起來的區域,則視為一個一個的小社區,裡頭白色的道路均被定位為「次要道路」,作為社區內部各種生活機能設施(如住家、學校、超市、公園)的聯絡通道,以及區域內通往主要道路的車輛行駛路徑。這類型的道路,設計上是以「生活性」作為主要考量,注重的是行車速度的管理、停車位的供給、行人與腳踏車的安全、以及住宅周遭的安寧。在這個區域內的次要道路,均視為相同的優先等級,到了路口一律遵循「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的行車規則。這些次要道路依照周邊的土地使用方式,而有不同的設計型態,速限也有不同的規定,但是一律在30km/h以下。

接下來就來看看次要道路包括那些設計型態,他們的特點及適用範圍又為哪些。

1. 住宅區道路

raw-image

圖2為德國的住宅區道路,管理上稱為「速限30公里區」。當駕駛者從速限50km/h的主要道路轉進來後,進入眼簾的馬上是照片右上大大的速限30標誌。這個標誌是在提醒駕駛已經進入住宅密集的地區,從現在起經常會有車輛停車、行人穿越、或是兒童嬉戲的情況,為了安全起見,行車速度必須降低成30km/h以隨時應變。

問題是人不可能這麼守法,即使是德國人也不例外,所以必須透過交通工程的設計,讓駕駛人明顯地感受到道路環境的改變,而採取適當的駕駛行為。常見的設計手法,是在住宅區道路的路口透過路面抬高(圖 3)、道路彎折(圖 4)、路緣外伸(圖 5)、地磚鋪面(圖 6)等設施,來達到引導駕駛人減速的效果,有時這些設施也會結合配置。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在住宅區道路的路段上,為了避免車輛通過路口後重新加速而超速,道路設計上,會把車道寬度縮減為「讓設計車種必須降低速度才能交會的最小寬度」,透過車子會車時不得不的減速行為,達到自然降低路段行駛速度的效果。圖 7即是常見的交通工程設計手法,德國有許多三到四層樓的老房子,這些房子當初蓋的時候都沒有挖地下室,所以跟台灣一樣,也產生住宅區停車位嚴重不足的情況,他們的作法是在路寬許可的情況下,透過斜角停車的方式,增加停車格的數量,同時讓中間的車道寬度變窄,但是又不至於到無法會車的程度,同時達到抑制路段車速的效果。

raw-image

如果次要道路的交通量很低,使得會車的次數不多,那縮減車道寬度所造成的抑制速度效果可能不夠顯著,行駛的車輛可能會自然而然快起來,這時候就要透過其他降低速度的裝置,例如交錯配置斜角停車與平行停車的位置(一下子斜角停車在左手側,一下子在右手側,形成道路彎曲效果)。

為了避免社區道路的停車格位被外車佔用,柏林透過申請分區停車證的方式,讓沒有自家車位的住戶,購買該區一季或一年的停車證,而沒有停車證的車輛,原則上禁止停放該區的停車格。但是考量到有些住商混合地區,白天常常車位是空的,但是卻有開車來此地上班,或是來附近超市購物的人需要停車位,這時則允許外車停放,但必須繳交路邊停車的費用。

住宅區道路的路口設計,一律以「簡單化」為原則(圖 8),也就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不設置交通號誌、標線與標誌。依前所述,住宅區內部的道路均視為相同優先等級,因此當兩輛車同時進入路口時,必須依照「左方車禮讓右方車」的規則來運作。行人穿越住宅區的道路時,也不需要號誌或人行道,只要在過馬路前看看有無來車,就可以直接穿越馬路。

raw-image

而在住宅區道路的出口,與主要道路相交的路口處,必須設置「速限30公里區解除」的標誌(圖 9),以及停或讓的標誌,提醒駕駛者速限的限制已經解除,回到主要道路之後,可以重新依照市區速限50km/h的速度行駛,但是在匯入或穿越主要道路時,必須注意主要道路方向的車流(包括同方向的行人與腳踏車)的優先通行權。

raw-image

一般而言,速限30公里區的道路是採用「人車分離」的原則加以設計,也就是路旁必須設置足夠寬度的人行道,確保人車通行彼此不受干擾,可是如果道路不夠寬怎麼辦?這時就必須考慮設置成「交通寧靜區」。

2.交通寧靜區

許多人以為在馬路上裝設駝峰或減速墊,使車速降低,就叫做交通寧靜區,所以曾經被問過一個經典問題,他說:當車子經過駝峰的時候,明明會「碰碰」兩聲,為什麼還叫做交通「寧靜」區呢?

其實交通寧靜的德文原文,指的是交通的舒緩、抑制(Verkehrsberühigung),原本是道路的設計概念,希望透過景觀與交通工程設施,使道路的交通性降低、生活性提高。從這個觀念,衍生出的道路型式,包括「速限30公里區」、「兒童遊戲街道區」、「行人徒步區」、與「速限20公里商業區」四種,這個名詞引進台灣後,交通寧靜區不知不覺變成兒童遊戲街道區的專屬代名詞。在接下來的敘述中,也統一用「交通寧靜區」來表示「兒童遊戲街道區」。

有別於速限30公里區「人車分道」的概念,交通寧靜區希望把車道從「車輛專屬」的交通空間,變成「人和車子共同使用」的共享空間。在這邊,人和車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行人可以使用完全的道路空間,而不必像30公里速限區那樣,被侷限在道路外側的人行道上,而當車子開進來停車的時候,也必須尊重行人(或是把自己當行人),以合理的速度前進。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首先就是要進一步改善住宅區路網的結構,更精確地分隔出穿越性與地區性車流。以圖 10的格子狀路網為例,較粗的線條是主要道路,較細的線條是次要道路,由主要道路所圍起來的大社區,如果內部的次要道路是暢通無阻的話,就常常會有鑽小巷的車流四處流竄,而大幅影響社區的生活品質。這時候可以透過單行道、死巷、交叉口路阻等設施,將大社區分隔成不同的小社區,阻隔目的地並非該社區的穿越性車流,讓真正進入這些小社區道路的,是與兩旁住戶有關的當地車輛。交叉口路阻可以利用矮柱、植栽等設施,設置在路口的中央,讓車輛只能轉向而不能穿越,但是在路阻的中央設置開口,使得行人與腳踏車的動線不受影響。在緊急情況下,交叉口的路阻也可以拆除,讓救護車與消防車可以快速穿越。

raw-image

隔絕掉大部分的穿越性車流之後,就是道路空間本身的再造了,透過地磚來提升道路空間的品質,以及提醒駕駛者適當的駕駛行為,是經常採用的方式(圖 11),不同的地磚顏色或材質,可以有效地區分道路空間,但又不是那麼強制,保留使用上的彈性。像照片中左側紅色是人行空間,中間是車行空間,右側的停車彎規劃作為停車空間,雖然有大致上的區分,但是仍然保留相當大靈活運用的可能性,有時社區可能要辦活動而必須佔用全部空間,有時某一戶搬家需要同時佔用車道與人行道來裝卸家具,保留這種使用上的彈性,在需求錯綜複雜的住宅區內,尤其重要。

raw-image

當然,人是不可能永遠守法的,這時候就要靠一些交通減速設施來誘導車輛以較低速度行駛。像圖 12中的S形車道,透過路旁外推的植栽,迫使直行的車子必須減速繞過,達到降低速度的效果。兩個植栽的距離,將影響到減速的效果,而此處的減速設施,也可以同時提高照片遠端路口的安全。

raw-image

交通寧靜區有一項很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交通的元素」,也就是減少主要道路上常見的、主要針對汽車而設置的標誌、標線、號誌等設施。透過去除不必要的交通設施,讓馬路看起來不像馬路,而比較像給行人使用的帶狀空間或廣場,使車輛駕駛人感覺到:「這可能是一個行人活動很頻繁的環境」,而自動採取比較謹慎的駕駛行為,達到行人與汽車共享空間的目標。

圖 13是典型的台灣次要道路,道路中央有分隔標線,到了路口除了減速標線之外,地上還漆有「慢」標字,這些交通工程設施,一般是設置在主要道路上,在次要道路,應該儘量減少,才能讓駕駛明顯感受環境的改變。根據實務上應用的經驗,透過空間塑造所達成的駕駛行為改變,遠大於交通工程設施所達成的效果。

raw-image

交通寧靜區,是在道路寬度有限的限制下,以「人車共享道路空間」的基本概念,把車輛行進、車輛停放、行人步行、穿越、逗留、遊戲的需求,透過景觀與交通設施妥善的配置,讓道路不像道路,反而像社區的鄰里公園,使道路空間與每天的生活更緊密。

圖 14是放假的時候,鄰居主動來清掃交通寧靜區的標誌牌的情形。可以看到隔壁的媽媽也牽著腳踏車、推著娃娃車來湊熱鬧一下。這是台灣失去已久的鄰里關係,不曉得有沒有重新恢復的一天呢?

raw-image

透過道路的等級分類、速限的降低、行人與停車空間的增加,可以使得道路變的更人性化,與我們的生活更貼近。這時候,推著娃娃車的陳媽媽可以跟提著菜籃的王媽媽在路口的聊天,旁邊賣早餐店的李先生可以搭個遮陽棚,下頭放著餐桌椅,讓吃早餐的人悠閒的邊喝咖啡邊看報紙,順便看著小朋友背著書包走過巷子到學校。沒有污濁的廢氣、沒有擾人的噪音、沒有呼嘯而過的汽機車、不必擔心小孩被車撞而每天騎機車接送。這個由大馬路圍成的小社區,是居民自主的生活空間,和每天的生活息息相關,這就是生活化的道路。

上述道路分類的觀念與措施,其實在台灣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在次要道路的設計上,卻始終擺脫不了主要道路的影子。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較圓,他們的都市環境也不見得等同於台灣,不過他們在改造道路空間上的努力與經驗,仍然可以給我們做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胤宏的沙龍
2會員
52內容數
從德國留學經驗,檢視台灣交通,分享個人看法
林胤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9
除了前一篇文章介紹的「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外,在主次要道路等級明顯,或是車流量與車速差異很大的路口,光靠駕駛人的認知無法確保車流安全順暢,這時須透過設置標誌的方式,告知駕駛並規範路口的優先通過順序。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德國非號誌化路口規範先行權的標誌。
Thumbnail
2023/08/19
除了前一篇文章介紹的「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外,在主次要道路等級明顯,或是車流量與車速差異很大的路口,光靠駕駛人的認知無法確保車流安全順暢,這時須透過設置標誌的方式,告知駕駛並規範路口的優先通過順序。這篇文章就來介紹德國非號誌化路口規範先行權的標誌。
Thumbnail
2023/08/06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Thumbnail
2023/08/06
顧名思義,「左方車讓右方車先行」就是當動線有衝突時,來自右方的車應該優先通過。這篇文章來談談一些細節和特殊的情況。
Thumbnail
2023/07/30
路段中車流交叉誰先過?同時抵達路口誰先過?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道路交通的優先通行規則。
Thumbnail
2023/07/30
路段中車流交叉誰先過?同時抵達路口誰先過?這篇文章來談談德國道路交通的優先通行規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更安全。
Thumbnail
這篇文章來談談日常生活的道路,如何設計的更人性化、更安全。
Thumbnail
在歐洲,圓環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已經脫離早期消極的路口流動管制,而成為更有效率的路口控制型式。他的優點如安全、省電、環保、效率、景觀等等,使得近幾年來在歐洲有越來越多圓環的趨勢。
Thumbnail
在歐洲,圓環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已經脫離早期消極的路口流動管制,而成為更有效率的路口控制型式。他的優點如安全、省電、環保、效率、景觀等等,使得近幾年來在歐洲有越來越多圓環的趨勢。
Thumbnail
全文刊載於綠雜誌2011年06月號 台灣20m以下的道路,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巷道」,是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道路空間,舉凡小朋友步行上下學、爸媽出門買菜、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散步、鄰居遛狗串門子、同學下課後玩球,都是發生在這個空間。只是在台灣,隨著機動車輛的增加,巷道不知不覺變成了汽機車的停車場,或是想要避
Thumbnail
全文刊載於綠雜誌2011年06月號 台灣20m以下的道路,也就是一般通稱的「巷道」,是和我們最息息相關的道路空間,舉凡小朋友步行上下學、爸媽出門買菜、爺爺奶奶吃完飯後散步、鄰居遛狗串門子、同學下課後玩球,都是發生在這個空間。只是在台灣,隨著機動車輛的增加,巷道不知不覺變成了汽機車的停車場,或是想要避
Thumbnail
前洋洋灑灑分享交通系列續集,如圖示言詞更是今日台灣交通現況的諷刺對照,明知交通順暢與資訊交流是對城市鄉鎮民眾便利興衰關鍵重要原因之一。 民眾往來是交通順暢無阻快速便利往來,配合圖示號標誌指引便利停放,或選擇大衆運輸系統往返,再配套人車分流各行其道。 在交通動線每季或半年檢視修改或變通配套方案,如有節
Thumbnail
前洋洋灑灑分享交通系列續集,如圖示言詞更是今日台灣交通現況的諷刺對照,明知交通順暢與資訊交流是對城市鄉鎮民眾便利興衰關鍵重要原因之一。 民眾往來是交通順暢無阻快速便利往來,配合圖示號標誌指引便利停放,或選擇大衆運輸系統往返,再配套人車分流各行其道。 在交通動線每季或半年檢視修改或變通配套方案,如有節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續前言交通順暢動線與停放便利&明顯指引圖示號標誌和人車分流系統,前已敍述分享8篇淺見,今續人車分流分享感受。 交通構成要素是道路規劃設施完善為優先,緊鄰是圖示號標誌指引有無完整串連,尤其是紅綠燈各啟動秒數會牽引前後路口動線順暢或走走停停? 次為各行其道設施明確?內為快車道或超車道用,次為慢車道就含有
Thumbnail
駕駛經驗成老司機是經年累月而成成的結果,如以補助款取得駕照,是美意佳鼓舞人心利所趨,能配合條規就有補助款,以人性定會完整配合程序心態。 政府官方有心經營交通順暢與肇事率低的提撥補助款,何不賞罰分明政策執行?鼓勵駕駛者年資5&10年以上(以駕駛紀錄里程數據為憑)無違規者的補助鼓勵~燃料稅&牌照稅&保險
Thumbnail
駕駛經驗成老司機是經年累月而成成的結果,如以補助款取得駕照,是美意佳鼓舞人心利所趨,能配合條規就有補助款,以人性定會完整配合程序心態。 政府官方有心經營交通順暢與肇事率低的提撥補助款,何不賞罰分明政策執行?鼓勵駕駛者年資5&10年以上(以駕駛紀錄里程數據為憑)無違規者的補助鼓勵~燃料稅&牌照稅&保險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台灣騎樓的面貌可追塑到日治時期「巿區改正」計劃,留下現今在北中南部城區常見的騎樓建築。樓上為住家或倉庫,地面臨街展店,騎樓則為走廄通道。
Thumbnail
本篇介紹荷蘭如何形塑適合的道路層級與紋理,對的地方設計對的道路,馬路不再是虎口
Thumbnail
本篇介紹荷蘭如何形塑適合的道路層級與紋理,對的地方設計對的道路,馬路不再是虎口
Thumbnail
身為一個上班都要騎一小時的通勤族,長時間在路上行駛,我實在對我國速限的設計非常不解 剛好前一陣子,我對朋友被開超速罰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當下的思路只是一些概念的骨架,我覺得有必要更完整的釐清思緒來變成一篇文章 這些,就是促使我花時間把這篇文章生出來的原因啦 什麼是自由車流速率呢? (六)結論
Thumbnail
身為一個上班都要騎一小時的通勤族,長時間在路上行駛,我實在對我國速限的設計非常不解 剛好前一陣子,我對朋友被開超速罰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當下的思路只是一些概念的骨架,我覺得有必要更完整的釐清思緒來變成一篇文章 這些,就是促使我花時間把這篇文章生出來的原因啦 什麼是自由車流速率呢? (六)結論
Thumbnail
隨著開車上路的機會增加,對於現況的道路設計累積了一些看法,在這邊就提出一些我的觀察。
Thumbnail
隨著開車上路的機會增加,對於現況的道路設計累積了一些看法,在這邊就提出一些我的觀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