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Netflix上的Spotify故事,其實把時間倒退十幾年,當時的普羅大眾也沒辦法接受心血結晶可以免費凝縮到電子載體上。故事中純免費、沒有談定任何授權的海盜灣走不過更大的擴展版圖,光是被告就走不下去。而Spotify當時除了建構緩衝足夠低的技術之外,滿大一環就是在處理跟各唱片公司的合約問題。雖然倚靠著大量訂閱用戶與大量免費用戶,但時至今日,很大的盈餘都得交給授權方。而十多年後的現在,聆聽音樂多數的我們都是使用串流音樂,或許十年後,會把AI歌手/再製/重製/協作這種事情認為是日常,但我認為AI系的仿造專輯應該只是短暫地資訊流量,畢竟單純只是用聲音讓某一個AI去協作不同種歌,對於不是狂粉受眾來說,也只是龐大串流中的背景值而已。試想看看現今的人們光短影音都已經缺乏時間去收看了,新的背景值就算增加,也不一定會真的在乎。現在的人們更享受的是更「有機」的東西,就像是跑AI繪圖,一開始覺得有趣,久了看到那種圖也像是長輩早安圖一樣,因為氾濫、製造起來的保持著許多「無機過程」,慢慢稀缺性也降低。我們問的下一題應該是,當我們認為某一個人在網路背後以一種橫空出世,擁有著極佳的創作能力、有機生命、無論是哪一種創作都充滿個性、個性、故事、深度。但這個人卻是純AI自動生成,而我們將如何單純看到這個個體,我們還要以「AI」此名稱稱呼這個個體嗎?還是我們要稱呼他T-1000?我們還要以尋常的價值觀去定義這件事嗎?或許我用「純AI自動生成」可能也不是對的詞彙,我們或許有一天可能要開始接受AI自我意識這件事,「AI只是工具,或許是暫時的一件事情。」